见张献忠惹了众怒,赵彦笑了笑,你说没事儿惹这些大佬干嘛?这不找骂吗?
视频仍在继续,朱祁镇被接回后,瓦剌与明朝关系有所缓和,也先请求恢复朝贡得到允许,但对赏赐稍不满意就会入寇,于谦因此上书修缮九边城池,抵御瓦剌。
北京战后,京兵分属于三大营,虽然各自都有总兵,但互不统属,于谦因此上书请求选拔十五万人,分为十营团操,从此开始了团营的制度。
赵匡胤:这制度不行啊,十五万兵马若是尽数操于一人之手,岂非会酿成祸乱?
李世民:时机不同,制度自然也要转变,瓦剌威胁未除,若是不整合兵马,任由三大营分权,到时候瓦剌入侵,仓促之间如何应战。
朱元璋、朱棣没有评论,但大多还是赞同李世民的想法,墨守成规可不是好事,可惜这变规矩的事一般只有开国皇帝有这魄力,后世皇帝魄力不足又限于祖制,明知制度出了问题也不敢改变。
瓦剌也先率军入寇时,曾经被朱棣俘虏的一些蒙古人变成了内应,虽然也先退去,可这些人却不好处理,一个不好又是内乱频发。
恰好此时西南生乱,于谦便从中选了些精锐骑兵派去西南,又陆续将其妻儿送去,由此消除了内患。
于谦主掌兵部的同时,也先的势力也在急速扩张,并且南面福建、浙江……广东几省也不安定,狼烟四起,战事频频,都是于谦一手操办,平息祸乱。
战事瞬息万变,可于谦每每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事事亲力亲为,让一众下属将领感动、惊骇、佩服。
朱元璋:能治政,能治军,这于谦能力很强啊,咱爱死他了。
乾隆@朱元璋:默默插一句,于谦是被你们老朱家冤杀的。
朱元璋@乾隆:不会说话闭嘴,懂?
康熙@乾隆:孙子别怕,爷爷挺你!
乾隆:……
朱祁镇返回后,于谦从未言及他的功劳,就好像朱祁镇的返回跟他毫无关系一般,同时,由于出色的能力以及品德,让明代宗朱祁钰很是喜爱,赐他豪宅厚禄,可他丝毫不受,言国家多难,臣子怎敢自己安居。
厚禄未领,代宗不许他再推脱豪宅,于谦无奈,只能将朱祁钰往常赏赐的袍服、玺书、银锭等封存在里面,每年抽空去看一看。
明代宗很是了解于谦,因此凡是于谦奏请的事情就没有不应允的,想要任用谁也会向于谦暗中询问,于谦倒是实事求是回答,可怎奈群臣眼红他这圣眷。
加之于谦性格刚直,做不到虚情假意,事故人情,因此十分招人嫉恨。当初瓦剌刚刚退走,都御史罗通便弹劾于谦所记功劳不实,御史顾曜说于谦太过专权,皆因于谦太过得宠。一如以往,朱祁钰将弹劾的奏章全部压下,对他委以大任,才让他能够尽量实现自己的谋划。
此外,于北京一战中与于谦浴血搏杀的石享受封侯爵,见于谦没有受封任何爵位很是羞愧,因此上书请封于谦长子于冕,却遭于谦驳斥,于谦认为自己无功,且石享推荐的人于国无利,绝不能让自己的儿子滥领功劳。
石享因此又羞又愧,自此深恨于谦,都督张辄因为征伐苗地叛乱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石享、徐有贞等人都深恨于谦。
张飞:这好像太过于刚直了吧?一点私情也不讲啊!
刘备:我倒觉得于谦做得很对,这世上多的是老好人,不怕得罪人,又肯为百姓做实事的又有几个。
屈原:哈!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吾道不孤啊!
徐有贞:凭什么?凭什么?他于谦为国为民,难道我等便祸国殃民了不成?凭什么他甘愿清贫就得让我们跟他一样。
关羽@徐有贞:于谦并未因私怨责罚尔等,不过是尔等心中有鬼,心怀怨怼,一副小人做派,也敢在此扰乱视听,该杀!
宣德:祁钰做皇帝,好像还不错。
朱瞻基捏着下巴,大号已经可以确认废了,小号?看这样子好像可以扶持一下。
朱元璋@宣德:忠言逆耳,能听进去的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选朱祁钰比朱祁镇这小子靠谱。
景泰@朱元璋:能得太祖认可,后辈幸甚!
朱元璋@景泰:我……
朱元璋@宣德:算了,还是再看看吧,这八成脑子不咋好使。
景泰:……
朱元璋仰面望天,满脸无语,这崽子有毒吧?太祖?他还活得好好的,要死人名号干嘛?
朱祁钰宠于谦到什么程度呢?听说于谦所穿的衣服、所用的用具太过简单,特意下令让宫中造了赐给他。
赏赐的东西里甚至于还有醋菜,听说他有痰症病,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子取竹汁赐给他。
有人说朱祁钰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朱祁钰的心腹太监则是回答说:“这样一个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私利的人,如果去了,朝廷去哪里再找这么一个?
可惜,这对君臣虽然相知,却都不得善终。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且此时由于太子朱见济早夭,朝中为太子之位已经吵得不可开交。
不少人建议立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无奈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