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朱瞻基的黑历史(1 / 2)

除了弃地安南外,宣德帝朱瞻基让人诟病的还有以下几点:

一,边防废弛,导致瓦剌做大!

二,设内书堂,让太监参与政事。

三,裁撤奴儿干都司,召回流官。

四,爱斗蛐蛐,人送外号促织天子!

五,无故废后,儿子不行!

先说第一点,废弛边防,让瓦剌做大这事。

明朝宣德年间时,因为朱元璋、朱棣两位皇帝对于蒙古高原的强烈打击,北元自削国号,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俯首称臣。

曾经辉煌的蒙古黄金家族,此时已然被打回部落联盟社会,接下来的皇帝只要按着朱元璋、朱棣的剧本,不断给草原找事,不断将防线北迁就行。

奈何,朱瞻基没有朱元璋、朱棣的眼光,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守成之君,却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想的仅仅只是守住祖宗江山,而不是继续发扬光大。

因此,宣德年间,北边防线不断南迁,控制漠南地区的开平卫、亦集乃旧城、兴和所、吉林船厂等边境卫所、要地被撤销,明朝防线退回阴山以南。

当然,这个锅其实朱棣也该背,毕竟朱元璋原来的设想是藩王戍边,步步蚕食漠南、漠北,逼迫蒙古不得不投降。

奈何朱棣靖难成功后,因为自己是藩王上位,对其他藩王怎么看怎么像曾经的自己,于是把他们通通往南边赶。

同时,还撤销了部分卫所,比如东胜卫等地,甚至于还将大宁卫赏与朵颜三卫(兀良哈)以酬其功。

朱棣比朱瞻基好的就是他的战略战术,战略虽不及朱元璋,但他朱棣能打,战略不够,战术来凑,逮着蒙古三部一顿猛削。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洪熙、宣德,甚至于正统十四年之前,蒙古三部非常乖觉,属于是被打服了。

然而,朱棣那一套,朱高炽、朱瞻基根本玩不转,他俩的天赋基本点在了政治上,于是默默看着瓦剌部东征西讨,逐渐统一草原。

然后就是英宗朱祁镇北狩,当了一年多的瓦剌留学生,祖孙三代带来的坏影响以及,祖孙三代的积累,全落在战神身上了。

这也是个人觉得朱棣跟天子守国门没关系的原因,守什么国门?漠南地区还在手里握着,草原到北京,还有几百里的地,什么国门这么长?

第二个,设立内书堂,让太监参与政务……好吧,朱棣还是得跟着背锅,毕竟,重用太监是从朱棣开始的。

东厂这个特务组织就不说了,贯彻朱棣一脉十四个皇帝,单说有名的太监就有郑和、亦失哈、侯显几人。

朱瞻基搞内书堂,一个是懒,学不来朱元璋的007套餐,也做不到朱棣那样兢兢业业,于是他躲懒了。

加强内阁权力,给了内阁一个票拟权,同时加强宦官权力,给了一个批红权,内阁、内廷,一个提意见,一个帮忙批奏折,皇帝可不就清闲多了!

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俩名称熟悉明朝的人应该不会陌生吧?

当然,某种程度上,你还得佩服朱瞻基,毕竟,内阁加内廷这套班子可是一直用了两百多年,一直用到明亡的。

因此,固然这套制度有种种问题,却也不能忽略这制度是真的有用。

说到内阁,这东西同样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代弄出来且不断强化,最终成长为庞然大物的。

还是那句话,不是每个皇帝都跟朱元璋一样劳模,哪怕是朱棣这个迫切想要洗刷污名的皇帝,同样适应不了天天007的强度,于是他给自己找了帮手,让解大才子等七人入阁。

比如什么华盖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必须要说明的是,永乐年间的内阁成员虽然能参与政务,但品级却很低,只是个参谋人员。

整套政治体系就是,皇帝,拥有决策权,大小事他说了算,内阁,拥有议政权,可以参与讨论,提个意见,六部尚书,拥有行政权,政策的具体执行是他们去做。

中央有六部,地方又设有三司,分管军事、行政、司马法。

朝廷的政策在朱棣的掌控下,由内阁、六部协力商定,随即通过1936处驿站,下发到全国各地,让地方三司长官照做。

直到洪熙朱高炽上台后,为了答谢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一众支持者……为他坐过牢的支持者。

于是他给三杨等人加了衔,内阁大学士品级低?没事,我,朱高炽,让你们兼领六部尚书衔,这品级不就一下子上来了!

到了宣德朱瞻基时期,内阁进一步完善,天下大大小小的事情,先在通政使司汇总,然后由司礼监呈报给皇帝。

皇帝看过后再交由内阁草拟意见,司礼监负责批阅,最后由六科校对,没问题的奏章就此下发执行。

此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万历朝,张太岳为首辅后,大小事务皆入内阁,六部尚书彻底成了摆设。

张居正:什么首辅?什么宰相?我都不是,我只是摄政王!

朱元璋:……淦!(-`ェ′-怒)

赵匡胤@朱元璋:大家快闪,老朱破防了!

最新小说: 女配她在修罗场专心致富 小雨夹雪 男主总想和我贴贴[穿书] 八零之大院儿长孙媳 市井生活日常 我的救赎任务共享了 穿入六零替身文 经典男主性转模拟器[快穿] 带娃改嫁到军属大院[六零] 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