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权力,可以是金钱。
因为太监没有后代,所以对于爵位,对于恩荫子孙,他们是无感的,他们是嫉妒的,他们有充足的理由去削减这个制度,因为他们,并不能受益。
查旧账同理,因为他们没有后代,不需要为后代谋划,有权的同时也想有钱,这就非常合理,所以他们会去追查曾经的旧账。
就别管为什么翻旧账会精确到个人头上,会追查到数年以前吧,要解释也就一个,太监,想多捞点。
至于为什么朱厚照在听说刘瑾谋逆后会亲自带兵去抄家,当然是因为愤怒了,毕竟给了这么大信任,他居然背叛自己,不能原谅。
怎么可能是因为钱呢?怎么可能是怕有人从中经手呢?
不可能不是?谁不知道朝堂衮衮诸公都是朱厚照的父皇的心腹大臣,都是值得托付江山、子嗣的朝廷柱石。
扯远了,说回正题,刘瑾为什么一查军屯就有藩王造反?别说安化王有这个心思,就算没有,他也必须有。
裁官、削减恩荫,那都是小事,但是军屯,大明朝延续了百多年,哪个勋贵、朝廷重臣手里没有个三五顷田?
就别说封建社会,就算是现在,土地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这玩意能让刘瑾肆意妄为吗?能让他强取豪夺吗?
作为正义的大臣、安邦的武将,大家势必不能忍,于是,安化王跟刘瑾有密谋这件事被神通广大的大臣们查出来了。
刘瑾这厮竟然藏匿安化王发布的檄文,居然接受安化王的贿赂重新给了他藩王护卫名额,何等罪大恶极之人……必须死!
……阴阳怪气完了,其实看皇帝的记载,尤其是封建皇帝,单看其个人记载是没啥用的,得联系他那个时代重要人物的记载一起看,那才有看到。
比如明武宗一朝,单看朱厚照的记载,那就只剩荒唐,了不起有个应州大捷,传说中明朝、蒙古双方投入合计十万以上军队的大战,只斩首十六级的神奇战役。
但如果把刘瑾的结合一起看……水不是一般的深,立皇帝也不是一般的大胆,文臣他查、勋贵他查,边将他查,藩王他还查,边关的仓库,地方的府库,盐税、粮储……跟钱沾边的东西他都查。
这已经不是胆大妄为,这直接是把天捅了一个窟窿,凌迟处死显然已经是当时的人能想到的最酷烈的刑法了。
总结,刘瑾,非常确定这不是一个好人,但你不能说他没干过好事。
另外,就他干的那些坏事,朱厚照显然是要分担一些责任,或者说还要占主要责任的。
刘瑾,这个恶人非常确定他干过恶事,毕竟到处查查查的,他不可能没有给自己搞点私货。
换句话说,假如刘瑾真的一尘不染,那最先容不下他的,只会是朱厚照。
史书记载中看到的,是朝政腐败,百姓怨声载道,但当我们不再单纯认为皇帝、太监、文臣、武将哪个纯坏,哪个纯好的时候。
你会看到,那个时候,怨声载道最多的是官员,是肉食者,而不是百姓,原因很简单,立皇帝显然是会算账的,知道平民身上是刮不出什么东西的。
除了二两骨头能当柴火烧之外,油水显然极少,不符合他的需要,所以,大头一定是官员,只有他们足够富裕,有充足的能力填满国库。
至于为什么说,非常确定刘瑾不是一个好人。
因为他的身份来说,不可能对普通人有什么同情心,毕竟太监,除了郑和那种因为战争的原因被阉割外,其余被阉割的太监只能有一个原因,就是穷。
大家都穷,他同情自己还来不及,同情你干嘛?闲得慌吗?
他的身份注定了,他没有善恶之分,只有纯粹的立场分别,朱厚照的狗,就是他的战友,朱厚照的敌人,就是他的敌人,没有什么好人、坏人的分别。
再说说皇帝朱厚照,这个皇帝放在当时很特别,放眼历史其实并不显得独特。
什么立皇帝、豹房、义子、镇国公、总兵官,说白了就是为了集权。
你看看唐武宗、唐宪宗、明宪宗这些皇帝,他们不是一样的吗?都是为了集权,甚至于用人方法也都差不多,都是文臣、武将、太监当中选择帮手,谁跟自己有共同利益就选谁帮忙。
刘瑾被砍了就换江彬、换钱宁,换义子扶持,要是就是集权。
自己费劲巴拉带着银子往宣府跑,专门在那儿建造镇国公府,为的什么?不就是兵权吗?
跟武将打得火热是不错,但他却是跟边关武将,那些真正在战场上下来的人,跟他们打得火热。
而不是跟曾经被朱元璋、朱棣倚重的勋贵,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的勋贵跟皇族一样,都已经废了。
属于是烂泥糊不上墙……烧成骨灰伴水泥兴许还能凑合凑合!
嬴政:……每每有惊人之语!
刘邦:这话不错,乃公喜欢,哈哈哈!
通天博士@刘邦:……啥?
刘邦:……邦觉得,此言大善!
项羽@刘邦:呸!出息!
吕雉@刘邦:陛下别怂啊,继续称乃公多霸气!
刘邦:……
总有刁民想害朕!
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