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对,说得对,大宋绝不能再像天幕说的那样。我大宋,万万不能断了脊梁。”赵匡胤再生气,再气他也要稳住,他要是在这个时候出事,得意的该是谁?这个天下,只会变得比天幕说的还要差!
他不能有事,绝不能有事。
各朝的人听着,那真是叹为观止,他们总以为大宋的皇帝已经够没有骨气了,结果这些皇帝总能再做出让他们震惊无比的事,怪不得后世对大宋的评价为大怂!
不是,你一个皇帝新登基,想要稳坐皇位,再没有平定党项之乱更好的事吧。对,党项是跟辽国合盟了不假,他们可以合盟,难道你们就不可以?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过是愿意不愿意干罢了!
很显然,大宋的皇帝面对问题只想息事宁人,倒是生怕闹出点什么事,让他把江山都给丢了!哼,这样的一群皇帝啊,大宋不亡才是怪好吧。
【啊,看看,打一仗就得那么多的地盘,还得到大宋朝用实际行动承认他们的独立。李继迁是相当满意这么一个结局的。但要说李继迁就此满足,怎么可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必须得好好发展。党项族由此开始壮大,李继迁那也是无时无刻不想着伺机而动,扩大自己的地盘,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跟大宋叫板。】
【辽朝对于李继迁的出现是相当满意的,巴不得那么一个人帮忙牵制住大宋。在李继迁一再挑衅大宋后,不仅把辽国的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之后更是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有了辽国的支持,李继迁在得了宋真宗许割的地盘后,开始夺取凉州。这招可是相当的狠,致使西域与大宋之间断了往来,不仅如此,他还不许西域各部向大宋朝贡,更让大宋无马可买。】
【马,大家都懂的,没有马,大宋拿什么跟辽国打,连带小小的党项族都可以随便拿捏他们。可是,从前赵光义兵分五路都灭不了李继迁,现在,已然成势的李继迁,再有辽国在一旁虎视眈眈,大宋敢跟李继迁打吗?打,总是免不了的,皇帝不想打,臣子可不都是软骨头,只是大宋啊,根子上都有问题,那就不是乐意打仗的主儿。总而言之,在宋仁宗的景祐五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建国,称为西夏。】
【这回西夏是真正和大宋撕破了脸皮,大宋内的臣子们大多主战,盼着宋仁宗能狠下心来好好的给李元昊一个教训。其实在这个时候,大宋与大辽已经议和,就算大辽暗地里确实给西
夏支持,但绝不会再愿意和大宋打起来。】
【可是呢,大辽不打,要是有别的人愿意出手教训大宋,让大宋继续积弱,有何不可?因此,宋仁宗宝元二年,西夏李元昊发兵攻打大宋。这一位也算是摸清了大宋的态度,通过之前的事已然看清,大宋一味希望止戈休息,上头的皇帝无意打仗,这就让一干边境的将士们想打,那都不敢打。】
【重文轻武,真是贯彻了整个大宋。得位不正的人,生怕武将起来抢他们的位子,加上自己本事不大,心眼太多,偏又都过于无能,以至于将心比心的认定全天下的人都打他皇位的主意,赵光义在时就定下频繁更换边境将领的规矩,不仅如此,知道赵光义是怎么选武将的吗?循谨为优,勇武次之。】
【循谨的意思是守法谨慎、循善恭谨。呵呵,从这句话里也可以看出来了,咱们这位宋太宗啊,这是有多怕有人夺了他的江山!谨慎为重。两军交战,拼的就是一份勇气,所谓士气,可破万敌之气
也。他倒是,打仗的将军不需要英勇的,只要听话的!他是在选武将吗?不,他是要让没骨气的东西掌握大权,只要这些人都跟他一样,都不喜欢打仗,也都不会打仗,这样一来也不会再有人想起他不会打仗的事。】
羞啊!哪怕沈悠在说的是赵光义,听在赵匡胤的耳朵里,那都是在打他的脸,打得他脸上一阵阵发痛!
历朝历代得位不正的人不在少数,人家像他们老赵家这样,一味压制武将的吗?
他既然知道武将可以随时造反,他更应该明白,武事不振,那对整个国家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不仅如此,赵光义还规定, “将从中御”。这句话出自先秦时的《军制》一书,应该是这样一句话: "将从中御,兵无选锋,必败。"啧啧啧,先人智慧啊,早就说过了将从中御的危害了,可是赵光义为了控制大宋的军队,竟然要求诸将“将从中御”。也就是不给守在边境的将士便宜行事之权,这不是坑吗?战场瞬息万变,要是事事请示,处处得等批准后再打仗,这仗还用打吗?必败无疑。】
【另外,赵光义并不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对于军中的将士,犯错的罚了也是往轻里罚,比如将
大宋第二次北伐,对,雍熙北伐这一战,原本大好局势葬送的曹彬,若非他领军孤军深入,以至于被辽军断了粮道,最后曹彬更是弃军连夜而逃,大宋怎么可能会
败得那么惨?就这样一个人啊,当斩吧,可赵光义竟然只是将他贬官三/级,甚至在不久起复。这不等于向天下人宣告,大宋的军法形同虚设?】
【确实,赵光义开了一个好头,到宋仁宗时,别说是上层的将军们了,就是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