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悠是激动的,眼睛亮闪闪,迫切想让人知道她此刻的兴奋。 【如果说“天可汗”的称谓来源于二凤的武功,也该说说我们二凤的文治。当了皇帝之后的二凤,战场是不能再上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二凤武力值高,擅长行军打仗,就不会治理天下,也不能唯才是用。恰恰相反,后世对太/宗有一个形容词,"六边形战士"。也就是全能选手的意思,那可是相当的贴切。】
【百度关于我们二凤的标签是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武定天下,文以安/邦,我们二凤并不是登基才开始学着治国收拢人才。武德四年,李世民一战擒双王,被封为天策上将之后,立刻开始专心一意读经史子集,于长安内设文学馆,以接待四方才学之士。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为学士。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八学士。李世民时常和他们讨论经义,由此可见李世民极喜于读书。】
【在他登基之后,李世民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以弘文殿取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同时,下令修史。我们如今所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史中有八史出自贞观年间,分别是《梁书》、 《陈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晋书》、 《南史》、 《北史》。唐初八史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编修正史的数量,由此可见唐王朝对史学的借鉴,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外李世民还让魏徵编写《群书治要》,按照经史子集,把适合于当时政治的全都编录下来,作为当时贵族大臣学习的一个教科书。教材,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李世民就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
修史吗?秦始皇听着微拧眉头,看起来好像后世对于史书留传很是重视,二十四史什么的,有秦吗?
【也正是因为李世民对文化的重视,身体力行的倡导学习,自然也就带动了贞观一朝的文化发展。世人都知李世民最喜于王羲之的字,《兰亭集序》能留下那么多的拓本,多亏了李世民当年让人拓下作为礼物送给一干众臣。而正本到现在都不见踪迹,我们默认正本陪着我们的二凤哈。】
提起《兰亭集序》,李世民有些得意,有人却阴了脸,祖传的宝贝叫人夺了,能不让人生气吗?
【唐朝文化的盛况,唐诗的标杆那是世人尽知的,初唐四杰
,之后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小李杜等等,哪一个不是诗中大家。可大唐不是只有唐诗,还有各种文化精品。贞观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薛稷、褚遂良,以及丹青大手笔阎立本,阎立青等等,可叹因为历史久远,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失,无缘得见,也叫我们引以为憾。】
唐诗,书法家,还有丹青大手笔,这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可以让人感受到大唐文化的那份勃勃生机,繁荣昌盛。
李世民激动无比,他的大唐竟然如此多姿多采吗?
【算了,大唐贞观时的一切,有多少不让我们引以为憾,恨不得亲眼见到的。接下来我们说说二凤的另一面,作为一国之君的一面。自李世民登基以后,眼见天下满目疮痍,加之天灾不断,下令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用人方面就更不用说了,真正做到纳谏如流。而他所有的臣子中最让后世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和魏徵之间的君臣故事。】
魏徵二字一丢出来,第一个懵了人必须是李建成。魏徵,怎么会是魏徵,怎么可能是魏徵呢?
要知道魏徵一再提醒他,欲成大业第一个要除的就是李世民,只不过李建成没有最后下决定,以至于到现在为止,李建成都没有动手。
李建成认为魏徵是忠于自己的,结果沈悠告诉他,魏徵和李世民将来能谱一曲君臣佳话?他们到底什么时候勾搭在一块的?
“太子,魏徵不曾。”魏徵感受到众人的目光,第一道最让他无法忽视的莫过于李建成的,正因如此,魏徵连忙否认。
李元吉正愁无处撒气,一听天幕道来,立刻转对魏徵道: “好你个魏徵,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莫不是李世民指使你到太子跟前,打着为太子谋划的名头,实则是让你寻得一个良机,构陷太子?"
啊,此话一出,李元吉觉得自己的话说得漂亮。什么太子杀害秦王,骨肉相残,明明就是李世民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李世民够阴险毒辣的!
李建成冷着一张脸目光在李世民和魏徵身上来回。
魏徵欲解释,恰好在这个时候沈悠的声音已经再次响起, 【魏徵其人,曾经追随过李密,窦建德,后为太子李建成的东宫洗马,对太子李建成那是诸多谋划,可惜,遇人不淑。玄武门之变后,魏徵被俘,李世民责问魏徵为何离间他们兄弟。魏徵答, "太子如果听我的劝告,按我说的去做,就不会有今日的
祸事。”】
【此言不虚,争天下之位,本就是你死我活,李建成技不如人,败于李世民之手,与人无尤。观魏徵这样的良才,李世民一向看重,太子李建成已死,纵然魏徵原本为太子李建成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