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已然征讨高句丽无功而返,而今李世民又欲再征高句丽,房玄龄闻之忧心不止,他更知这是李世民含怒意决,对于朝中大臣进谏,皆不能入耳。值于此时,房玄龄带病抗表过谏,请求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讨伐高句丽。】
【看到这样的奏表,想到房玄龄的身体,李世民岂不感动,与房玄龄的儿媳,自家的女儿高阳公主说: “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是啊,人之将死,所忧不是身后之事,而是整个国家,可见房玄龄此人是何等忠君报国。】
【李世民对这样的人,心怀感激之余,又怎么会不想方设法让他走得安心。房玄龄临终在即,李世民亲自到他的病床之前,握住他的手,且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三子房遗则为中散大夫。只为让房玄龄知道,他的儿子都有好前程,他可以放心。】
【房玄龄岂不知李世民这片心意,万分感激涕零,再想为他的陛下再尽一分力,终是争不过命。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与世长长辞,终年七十岁。李世民伤心不已,废朝三日,追赠其为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高宗时诏配享太/宗庙廷。房玄龄这一生,生前官居宰辅二十余年,在贞观十七年以画像入凌烟阁,为后人所趋之若骛,再加上陪葬昭陵,后又得高宗入享太庙,这等尊荣,自古以来有多少文臣能够得到。他是真正得到了生荣死哀。】
【后世但凡论起唐代宰相,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 “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听听关于房玄龄的种种,谁人不感触颇多。
秦始皇想的是,这样的人才,怎么别人有,他就没有呢?他一直最信任的李斯都在他身死之后,糊涂得和赵高一起矫诏,为此将大秦的江山推入深渊,最后,他还自己把自己坑死。不比不知道,一比秦始皇就越发心塞了,怨念无比于自己怎么就不能得一个像房玄龄那样的人。
得到这样的人才,他绝对不会比李世民待他少一点信任,也必会对他委以重任。
刘邦感叹道: "这样一个懂进退的人,极是难得。"
这回刘邦没再硬让萧何进来陪他看,不过,吕雉依然在他的身侧。
"萧丞相难道不懂进退?天幕说过,萧何与那房玄龄一般无二。想必,在后世人的心中,陛下也会与这李世民一般无二。”吕雉必须得会说好听的话,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刘
邦心情愉悦。
“那可不一定。”刘邦侧过头,丝毫不觉得自己和李世民是一类人。
“萧何比这房玄龄自然是不差的,那么多年来,我们能和项羽打到最后,屡败屡在,不就是因为萧何在后方招兵买马,供应粮草,打散了人没有关系,再聚就是。没有萧何,断不会有我能得天下。我对萧何,哪怕我们相交多年,我也知他忠心,却并非全然没有防备。”待别人,刘邦不会说真话,对吕雉,不管怎么样,刘邦确定他们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对萧何的防备,他无须瞒着吕雉。
吕雉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问题,轻描淡写的道: “那李世民未必见得就不曾防备。”
刘邦余光扫过吕雉一眼,显得轻松的道: “说的是,谁又敢说李世民心里没有防备过他的这些臣子。"
刘彻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人才是人才,合用则用,不合用换了就是,何必想得太多。
杨坚的感触就颇深,但听房玄龄的点滴便可知,此人天生就是宰辅之才,李世民当真是好福气,能得这样的人才不远万里投奔,真真是让人羡慕不矣。
这样的人才,何不先而收为己用?
杨坚想起天幕所说房玄龄的出身,麻利的准备派人去请。
可是,房玄龄此刻正在收拾包袱跑路,其父颇是不解的问, “陛下但知你是宰辅之材,必然对你委以重任,你这是何故?"
听着天幕说完他的点滴马上就要跑的房玄龄,如何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房玄龄提醒父亲道: “父亲莫不是忘了我早年同您说过的话?隋帝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储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本,其亡可翘足而待。"
房父赶紧道: "今得天幕示之,未必不能改!"
“如何改?隋朝中无能臣干将也?天幕亦道,隋历二世而亡,足见隋帝诸子不过如此而已。一但我被征入朝内,怕只怕性命难保。”房玄龄哪能留下,必须得跑,进了隋廷,他要是不尽心尽力,杨坚会如何,他敢保证?
再者,杨坚没有多少年了,万一要是大隋再让隋炀帝得了天下,他又如何自处。倒不如一走了之,省得给自家招惹麻烦。
只是因着天幕之故,李家也不知能
不能保存!
房玄龄无回天之力,心里也在挂念,但一想这李家应该权势不小,杨坚纵然想杀,也断不可能杀得了!
“望请父亲保重。且请父亲将孩儿逐出家门,以保全房氏一门。”房玄龄思来想去,终是觉得不能留下,更不愿意入隋廷,为了保全家里,也得请房父演上一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