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吃!”
徐桂红也说道,“是呀,外酥里嫩,本来就够好吃的了,再一嚼还有芝麻的香味!二妹,咱这油条比前几天你买回来的好吃多了!“
徐桂芳点点头,那一家油条是豆油炸的,自然比不上自己这花生油做的,而且她和的面软硬合适,没加酵母,即使冷了吃也好吃。
第一锅成功了,徐桂芳就不肯下手了,实际上为了跟众人表明她做这些吃食都是从书上背下来现学的,她做油条的动作故意放的很慢,让大家都以为她也是第一次做。
徐桂红上手很快,次日按照徐桂芳给的比例,自己和了面,傍晚回来又炸了一回,出来的油条口感也很不错。
只是这卖油条和包子烧饼不一样,不能提前做好了挑出去卖,大家都爱吃刚出锅的油条,这样就得现场制作才好。
其实年前徐红利就琢磨着要在五金厂对面租个铺位,但徐桂红两口子和徐忠民都觉得觉得胡家村的院子很宽敞,没必要再去花一份钱,这事儿拖到现在,不能再耽误下去了。
若是有人租下附近的铺位也卖早点,那对他们来说就是很有力的竞争对手了。
徐红利看好的房子,是一处新盖的院子。
这一家据说也是胡家村人,宅子是祖传下来的,比一般的宅基地大得多,足有一亩多地。上一辈老人去世后,宅子闲置了很多年。在世的这一代后人大都在县上或者市里工作,可能了解新政策比较早,去年年底忽然来了几个人,将老房子推倒,很快就临街盖了六间宽敞的铺面,门上写上了招租的广告,可惜这地方有些偏,除了五金厂没别的大单位,现在一个铺面都没赁出去。
这家人都不在村里,赁房子的事儿托付给了胡四德了,徐红利很顺利的以两块钱一间的价格赁了两间铺面。
又隔了几日,一切收拾停当,徐桂红就开始早上卖油条了,一两半的大油条卖八分一根,再花六分钱买一个烧饼,配上一碗豆浆或豆腐脑,两毛钱一顿饭吃得饱饱的!
因为新添了炸油条,连带着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不光是五金厂的人,很多附近的住户也会早上起来打发半大孩子来买油条。
看来油条的确是北方人民最受欢迎的早餐。
徐桂芳教会了大姐,又抽出时间教会了赵子涛,赵子涛上手慢些,但炸了四五回也差不多了,新添了油条,云正街早餐店生意更忙了,他们两口子要做包子,做饼,做油条,往往半夜三点钟就起了,马焕巧脸上刚长了一点肉,又迅速瘦下去了。
幸亏豆腐脑和豆浆是张明泉每天六点钟送过来的,省了很多事儿,但即便这样,两口子也有点招架不住了。
徐桂芳琢磨着,是要再雇一个人了。
还没等她想好人选,徐忠民这次抢了先,招呼都没打,就把徐桂芳二叔家的堂弟徐红德送来了。
徐红德比徐桂芳小一岁,秉承了徐家人的优点,长了一个大个子,他一天书也没念,大字不识一个,就在田间地头长大的,皮肤黝黑,身体壮实,看见人就是憨厚的笑笑,不怎么爱说话。
前世徐桂芳发家晚,那时候生意没那么好做了,雇人成本也高,她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徐忠民就叫了这个侄子来帮忙,徐红德人脑子有点笨,但干活很积极。
赵子涛给徐红德安排的活儿是剁菜,剁肉,学着做包子蒸包子,还有店里的粗活杂活儿也都归他管。
这样马焕巧负责做葱油饼和烧饼,赵子涛负责炸油条,抽口也会帮着打烧饼,徐红德蒸包子,分工很明确,大家都还不算很累。
说好了徐红德的工钱是一个月二十块,若是干好了三个月后再涨十块。
至此,徐家的早点生意算是步上了正轨。
徐桂芳本人的学习成绩也是稳中有升,按照现在的模拟分数,考上大学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最大的危机尚在未知之中。
冒名顶替的事情没有一点点线索,虽然徐桂芳心里有点着急,但还不至于为此焦虑,更不会影响学习成绩。
只是以她现在的身份而言,她就是个农村来的高中生,平常面对的就是同学,老师,回家就是父母和兄妹,不可能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更谈不上人脉。
但前世的大风大浪都经过了,没可能被这点事儿给难住了。
徐桂芳已经想好了两个对策,虽然不算是万无一失,但那个假徐桂芳想再和前世一样,那么容易的顶替她上学,恐怕就没可能了。
当然了,这事儿要给身边人提前留个印象,她假借做梦的托词,分别跟徐忠民,徐红利,还有赵青青都说过了。
徐忠民沉默的吸了两支烟,觉得二闺女这是有点魔怔了,千山镇高中以前也出过尖子生,他们凤仪村紧挨着的刘家村,就有两个大学生,也没听说谁被顶替啊!
至于徐桂芳提出来的要去鲁省读书,徐忠民第一觉得户口难办,女娃娃自己一个人出远门也让人不放心,第二觉得完全没必要,高考成绩又不是滚到路边的土豆,谁想捡就能捡啊?那各人的学籍和名字都不一样呢。
徐桂芳也去跟徐红利说了,徐红利觉得妹妹是临高考了太过紧张,开导了她一通也就完了。
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