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贤完全不打算好好商榷的情况下,张玄遇显然没任何的办法,只能悻悻而归,当然了,上本说明情况自是免不了之事。
为争取主动,李贤自然也上了本章,将归化的重要性明白无误地阐述了出来。
朝臣们对此难免议论纷纷,不过,大体上来说,支持李贤的还是占大多数。
“陛下,贤儿行事如此乖张霸道,目无法纪,实非社稷之福啊。”
但,武后却不管舆情如何,就只管冲着高宗进谗言。
“媚娘啊,贤儿纵使有千般不是,可为社稷着想之心却是真的,现如今辽东经济之红火,远胜苏浙诸州,在治理地方上,便是朕都有所不如。”
“来日,朕的继承人只能是贤儿,你若是一直这么针对他,朕担心你将来不好收场啊,还是改改吧。”
高宗实在很无奈,概因他既离不开武后的帮衬,也不打算废黜李贤的太子之位,夹在两者中间,难免有些个左右为难。
可在社稷大事上,他却一点都不糊涂。
“陛下,臣妾只是一心为公,贤儿要有怨,臣妾也只能受着了,谁让臣妾不是他亲娘呢。”
改?
根本不可能之事。
皇帝的宝座就一个,武后可不想让给旁人。
对她这等人来说,失去了权力,活着也不过就是行尸走肉而已。
“你……,唉,好自为之吧。”
当年韩国夫人的死因疑窦重重,高宗尽管不曾下令彻查,可心中其实是有数的。
而今,一听武后拿李贤的出身来说事,明摆着就是在怂恿他高宗撤换太子。
这可就触犯到了高宗的痛处了——若是李显、李旦能稍稍争气些,他又何必为难呢,大不了让武后从旁帮衬着,这天下倒也能守得住。
奈何,那俩都是烂泥,根本扶不上墙。
高宗可不想被后世人骂成昏君,那,自然不可能遂了武后之意,火大之下,当场便拂袖而去了。
“哼!”
算起来,这三年多来,武后已经是第十二次暗示撤换太子了,奈何就没一次能得逞的。
事到如今,她也不再做此想了,那,有些事可就得开始谋划了。
一想到这,武后的神情顿时便狰狞了起来……
在忙完了两族民众的安置以及春耕事宜后,已是四月中旬,平郭造船厂那头一艘艘的巨舰不断下水,竟是全部验收合格。
李贤大喜,下令给予八千造船的高句丽战俘自由,准他们以汉人的身份入大唐户籍。
消息一经公布,八千高句丽战俘无一打算归乡,全部入了大唐户籍,并纷纷托人回高句丽故地将家眷接来。
就这么着,辽东再度多出了四万八千余人口,这其中自然不乏鱼目混珠者,不过,李贤却并不打算计较,只要人到了,那就一律准入大唐户籍。
为此,还特意提前拨款修缮已残破不堪的平郭旧城,准备将这些造船工人的家眷都安排在其中,并按政策无偿分给土地、农具、耕牛,以安民心。
有了这等先例在,那些在吉州建城的六万五千余高句丽战俘全都为之振奋不已,建城速度陡然提升了一大截。
只是,一万四千余被派去挖矿的高句丽战俘们就有意见了——他们还得再干一年半多才能得自由,比起那些幸运的同胞们来,无疑最是吃亏。
义愤填膺之下,高句丽战俘们联合在各地盖民房的两万余突厥、契丹战俘一道上了血书,要求得到同样的待遇。
这要求,要说也挺合理的,毕竟开矿与盖房都是体力活,比起造船、建城而论,辛苦程度当是不相上下。
所以,综合考虑过后,李贤决定让这些战俘干到年底,便可获得自由,与此同时,宣布拨款五万贯,让那些战俘们在各处矿山附近自建家园,以备获释后接家眷一道安居。
有了这么个承诺,各处矿山的开采很快便即恢复了正常秩序。
这就挺好的。
不就是花点小钱么,以辽东目下的富庶,区区几万贯,还真就不算什么大事。
李贤表示很满意。
只是,他却没想到战俘们的闹事居然牵扯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麻烦来。
“殿下……”
这一日,李贤视察水师方回,周兴便即找上了门来,可也就只唤了一声,就没了下文。
“尔等全都退下。”
瞧了眼周兴那欲言又止的模样,李贤心中疑惑难免,不过,略一沉吟后,还是挥手屏退了身边众人。
“殿下,就在今早,我州司马赵处一来寻了微臣,说是要微臣与其一道上本弹劾殿下囤积枪炮火药,居心叵测。”
根本不用李贤发问,众人方才刚离去,周兴便即低声地禀报了一番。
“哦?”
制造局那头确实囤积了不少军火,但这,乃是辽东军的高度机密,;理应不会泄露才对。
李贤很好奇,赵处一那个没啥情商的家伙是从哪得知此消息的。
“好叫殿下得知,赵司马闻知各处矿山闹事的战俘数量后,计算了下铁矿、煤炭的大致产量,推算出我辽东一年来所囤积的火炮不下五百门、燧发枪当在二万支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