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为生计发愁。
太苦的活,真就找不到人肯干了。
这问题,暂时无解。
那就只能先搁置在一旁了……
“卿等都议议看,铁道司缺人手的事当如何解决?”
十几年没回长安了,进城时,李贤还是挺激动的,可待得到了宫中,他又闲不住了,紧急将随行的宰辅们都唤了来,这就又议政上了。
“……”
这问题,群臣们同样头大——移民中东都召不到多少人,就更别说去干修筑铁路的苦差事了。
归根结底就是穷人太少了些。
这,还真就是幸福惹的祸。
“陛下,何不从东瀛调人,据微臣所知,无数的东瀛人都想成为我大唐百姓,若以入籍为条件,应可招募到大量合用的人手。”
片刻的安静后,却见魏思温一个大步从旁站了出来。
“东瀛?嗯,这倒是可行,传朕旨意,让辽东舰队去东瀛跑上一趟,征召二十万青壮。”
“年龄限定为十八到三十岁,有军功者优先,干满三年后,改汉姓,可入我大唐户籍,并准接家眷来我大唐定居,着铁道司尽速拟定一份工薪报酬方案出来,交朕审核。”
这年月的东瀛人吃苦耐劳,还很听话,用起来确实挺顺手的,只要做好归化工作,倒是不用担心会出啥岔子。
“陛下圣明。”
归化少数民族的事情,从李贤执政辽东开始,就一直在做,群臣们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自是不会有异议……
诏书传到东瀛后,整个东瀛四岛全都沸腾了,无数自认合格的青壮纷纷涌向了三大维持会,不到三天,报名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二十五万。
这一点都不奇怪,概因成为大唐人,就是这个时代东瀛人的最大愿望,为了能达成这么个心愿,哪怕是去战场上搏命,他们也都甘之若饴。
如今,不过只是干一份下苦的工作而已,就能得到日思夜想的大唐户籍,还能全家移民,更有丰厚的工钱可拿,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了,哪有不赶紧去抢的道理。
十一月初四,第一批五万东瀛人由辽东舰队的“顺字级”运输舰送到了浚仪县,铁道司迅速派人接手,经简单的技能培训后,开始修筑从浚仪县到徐州的铁路。
景隆十一年元月初九,第二批又是五万东瀛人抵达浚仪县,被调去了长安,开始修筑从长安到兰州这一路段。
三月十一日,第三批东瀛人则是在建康登陆,开始修建最为横跨长江的钢结构铁路桥。
五月中旬,最后一批东瀛人被运送到了管城,用于修造黄河大桥。
七月初一,第一届师范院校招生考试在长安、洛阳、扬州、平郭同时开考,参考者多达两万之数。
而录取人数不过就一千人而已——每一考区各二百五十人,这等竞争无疑极其之惨烈,说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也不为过。
这就很有些后世高考的既视感了。
李贤觉得蛮有趣的。
但,很快,他就不这么觉得了——考试时间才刚过了不到一半,应天门外的登闻鼓竟然被人给擂响了。
这,显然轻忽不得,李贤第一时间就让徐保柱去查问一下究竟。
“启奏陛下,鸣鼓之人自言是长安万年县考生来俊臣,说是要检举此番招考舞弊之情形。”
事关重大,徐保柱自是不敢稍有怠慢,匆匆应诺而去后没多久,就已查问出了根由。
嗯?
一听这话,李贤的眉眼顿时便倒竖了起来。
要知道他对此番招考可是高度重视的,视之为替代科举的最重要革新。
为此,他可是倾注了不知多少的心力,无论是考核程序、考核内容,还是考点的警戒安排部署等等,无不详细过问,以确保万无一失。
但现在,居然还是出了岔子,这叫他又如何能忍!
“摆驾应天门广场!”
李贤很生气,但却并未发作出来,仅仅只是木着脸地吭了一声,自有数名小宦官紧着应诺之余,手脚麻溜地搬来了软辇。
国民看热闹的天性当真是古今如一。
这不,当李贤的软辇出了宫门时,围在广场周边的百姓赫然已有四千之多,且,后续还有大量的百姓正闻讯赶来。
幸亏新调任第一师师长的傅明扬反应快,迅速调兵在广场周边布置好了警戒线,否则,指不定会闹出啥祸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