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种场面,农为民生之本,读的好自然种的好地,裴殊另当别论。
他还是写一□□爬字,士农司很多册子,都是顾筠代写,然后传下去由他们誊抄,抄完之后再还回来。
周长生等人都知道这是谁写的,自然也不会没事找事留裴殊夫人的字迹,不过,闲时也会议论,“裴夫人这手字,多少男儿都比不上。”
“看裴大人的夫人,能把这些写得清楚明白,又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咱们羡慕也羡慕不来。”李昱霖以为回来以后能看见围着他嘘寒问暖的妻妾,看她们思念成疾,结果一个个吃得心宽体胖,还说麻酱饺子真的特别好吃。
李昱霖:“……”
一点都没有想过他。
周长生亦是如此。
人比人气死人。
而赵显承还未娶亲,不知其中是何感觉,不过确实是羡慕。
周长生二人在城郊士农司应卯,每日早起过来,有时会住上两天,吃了半个月公家饭,两人竟然胖了。
裴殊:“吃多少无所谓,往家里带的话有度,朝廷的东西别什么都往家里拿。”
其他的,裴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裴殊不管,安庆帝自然不会多此一举插手。
时间一晃而过,到了八月中旬,一过中秋就该准备收秋了。
收秋用的农具试了无数次,庄子里的工人就能上手,麦子,玉米,大豆,花生,红薯,从八月下旬到九月初,历时十多天,粮食就收完了。
收完之后赶紧晒干,只有晒干了才能称重。
偏偏这几天下雨,一下雨就得把外头晒着的粮食收起来,等雨停了再晒。
来来回回折腾了十几回,生怕粮食发霉了,每日担惊受怕,可算熬过来了。
晒好的粮食上称称重,单顾筠的庄子,麦子种了二十亩,秤来麦子总共七千八百斤。
亩产三百九十斤。
亩产三百九十斤,比原来多了四十斤。
裴殊松了口气,几个人脸上带着喜意,连着白氏他们都是高兴的。
裴殊道:“虽然没能翻个番,但是比去年多了,再种几年,兴许就能翻番了,别急,慢慢来。”
除了小庄子,还有二十多个庄子呢。
晒干过秤,再算地,一平均,就是亩产。
一万亩地,种了六千亩地的麦子,亩产三百八十六斤。
两千亩地的花生,亩产三百七十二斤。
一千亩地的大豆,一千亩地的玉米,亩产三百六十斤,这两种作物亩产涨的并不多。
一亩地也就多了十来斤。
粮食一称好,裴殊就让人把信送进宫报喜了。
周长生长舒一口气说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恭喜大人!”
只有去过西北,看过流民的人才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
一亩地多四十斤,十亩地多四百斤,一百亩地多四千斤,裴殊是真的了不起。
周长生回家以后都难掩笑意,家中祖母问他为何这般高兴,他道:“士农司又干了一桩大事,祖母,士农司能把亩产提高四十斤!”
“您可别小看这四十斤,多四十斤,边关将士多口吃的,他们多口吃的,就多点力气,打仗的时候就能少死一个人。”周长生这样说的,“倘若咱们御朝的每一片土地都能产这么多粮食,那御朝的每一个人都不愁吃穿。”
这里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秋收之后,各地亩产报上来,就会显得士农司的地亩产格外高,到时候少不了他的赏赐。
他们的粮食晒的多干啊,磨成面,还有那么多玉米,红薯。
周老夫人问周长生,“那这么说皇上赏给裴家的地产了这么多粮食?那得赚多少钱啊,天老爷,裴家可发财了。”
六千亩地的麦子,亩产三百八,磨成面粉也差不多,一斤面粉十文钱,那就是两万两银子。
啧啧。
周长生道:“您说错了,粮食的确要卖,卖给朝廷,但不是这个价钱,裴家给朝廷的东西,都是一文钱一斤,算起来赚不了多少钱。”
六千亩地的麦子,赚两千多两,加上别的,也就三千多两,还不够四千两。
周老夫人道:“他难不成是个傻的,白给朝廷种地?”
周长生道:“就是有人不看重钱财,而且,裴家有皇上护着,怎么就傻了,裴大人一腔赤胆忠心,若是我,我也愿意。”
裴殊没周长生想的那么高尚,不过,亩产提高他也高兴,信送进宫了,后头的事还有,粮食直接送往西北,充做军饷。
裴家的庄子不用交税,自家粮食装进粮仓,一直到十月下旬,天都飘雪了,宫里的赏赐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