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调,悬案悬案,后世可知这二字要引起多少风波!
虽说把握好太//祖一脉皇位便不会动摇,但上至大夫下至小民,最感兴趣的还是波澜诡谲的内宫疑云,本朝重教化风气,难道能封了所有人的嘴么?自今日起,太宗怕是要提前许多年背上这好坏参半的名声了。
·
紫袍相公敛手而望,后世既然对太//祖太宗事如此感兴趣,是否会论起祖宗主张,比较彼时与今时的大宋?
那时再叩高殿,问堂上诸公,祖宗之法可变否?
【太//祖赵匡胤是逐退群星与残月的豪杰,太宗却是文人皇帝,书法上乘,文治颇佳,但爱在军事上瞎比划。
比如著名的“将从中御”,调兵的权力在枢密院,三衙管兵,出兵由皇帝任命武将。有战事时天子“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以阵图”,又以文臣任统兵官,督率武将。
怎么说呢,他哥当年虽然也控制军队,但太//祖毕竟是亲手打天下的,讨伐南唐时也给了主将先斩后奏之权,就问赵二哪来的这种纸上谈兵的自信吧。
他这么一搞,军权确实收回帝王手中了,属下黄袍加身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军队的灵活机动性也随之削弱。
大约是为了树立个人威望,证明自己不输兄长,抑或是真的想鼓舞军心,赵光义提出御驾亲征。出发点是好的,夺回燕云十六州,但他最好还是别出发。
刚灭完北汉,都没犒赏三军就和辽人对上,宋军围攻幽州城不下,将士多怠,疲惫非常。后三面受敌,溃不成军,死者万余,而天子坐上了近臣找来的小驴车,一路南逃,转进如风,狂奔至涿州。
历史要辩证看,我们当然不能直接定性说赵光义是个烂皇帝,他在某些方面做得不错。但没办法,子孙大部分都在拖后腿,而本人除了基因也确实有些方面特别拉,太宗陛下的身后名自然复杂起来。
宋史于太宗本纪赞曰: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伟人读史,在这一句旁批注: 但无能。】
赵匡胤没能忍住,把弟弟拎到面前:“想收拢兵权朕明白,但你做的都是什么事?若将在外要束手束脚,被不懂兵的人督率,根据皇帝给的图策才能打,那大宋还打个什么仗!”
被兄长死死压制的赵光义讷讷:“我看官家也轻武人……”
“你也知道那是轻武,”皇帝简直要被气笑,“五代多骄悍之兵,只要有军威便可强得天下,柴荣临终都要将李重进他们调离,何况大宋初立。轻武事、转军策确实必要,但谁像你这么胡来一通,难道往日我出征时你光顾着躺在家中研制毒药?”
这个弟弟要出头,要证明他比自己强,工于心计他都可以不计较,甚至身死的原因也能暂时搁置,但他无法忍受赵光义在兵事上的愚蠢,这样的愚蠢会葬送王朝。
“御驾亲征,却乘驴车而逃。你把军心置于何处,大宋的天子若是这么个软骨头的东西,无怪乎会有天幕之前说的‘雪乡二圣’,祖宗都立不起,何况后人!”
无能……已登基的赵光义在皇位上冷笑,兄长做的便高明到哪里去么,尽削方镇兵权,更戍之法也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位之人屡动军制,为的还不是自己手中权力,天幕却只指摘他一人。
·
赵氏兄弟所思所想影响不到旁人,天幕下善战者皆被宋太祖的行为震撼,只叹大宋将军不易,狄青长叹一声,并不指望官家听后能改变什么。
赵顼摇头,慨然更制,使禁兵无复出戍。
赵佶对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并不在意,只比较太宗与自己的书法,梁师成赞叹:“官家笔墨天成,锋如兰竹,简直神品,颇有太宗之风。”
【姑且不论其上位缘由吧,虽然大部分王朝在初立时的继承人交接都容易出问题,但赵二依然被认为是所有得位不正的太宗中最令人无言的那个,子孙后代都和继承人杠上了。
赵官家们后宫女眷没有少到哪去,但有些只有一个儿子,有些生了儿子又夭折,有些干脆就没有能立的儿子,只能从宗室过继。
现代人讲笑话,在唐朝你可能需要经过一场政变才能继位,在东汉你可能几岁就有皇位坐,但在大宋,只要你健健康康活下来,你就已经赢了一大半。
这个笑话固然有些刻板印象,但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他宋别的不说,在继承人这一方面,确实是最契合咱们这一版块主题的。
不过把所谓天理昭彰报应不爽那一套剖开看,大宋王室子嗣稀少的原因无非那么几点,一是赵家有短寿基因,二是统治阶级骄奢淫逸不运动,导致身体虚弱常得病。
最后一点就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了,几乎每本穿宋的古代小说都会提及,大宋皇宫的硬装材料可能有毒,涂料中含有大量水银、丹砂。宋代又不学化学,没法合理运用,有害物质含量太高,在空气中挥发,就导致大人身体虚弱,孩子早早夭折。
仁宗赵祯就属于比较倒霉的那一批,住有毒的串串房,刚把有害物质吸光,大火一烧,家里攒了很多年的小钱钱没有了,屋子也没有了。
建了新的串串房,全家又住进三百六十度纯污染房源,什么大宋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