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元帝赐女(1 / 2)

元帝气得跳脚:“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我还不至于如此饥渴,连赐给属国的宫女都要觊觎!”

他怎么觉得,这故事里的他仿佛是一个很不讨喜的反派角色呢?

还有,王昭君自请出塞?他怎么不记得有这回事?难道不是他金口玉言将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的么?

他根本没有问过王昭君!元帝毫不心虚,毕竟嫁一个宫女,对他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谁管宫女愿不愿意嫁呢?

远在塞外的王昭君也很是不爽:“我什么时候自请出塞了?当初皇帝赐婚,可没有问我是否愿意,怎么如今却成了我主动和亲?”

哪怕是在汉宫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宫女,也好过远赴塞外,去过与自己从前大相径庭的生活。

单于的妻子固然尊贵,但与安稳的生活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说:“其实这倒也不完全是民间传说,《后汉书》中确实记载了昭君自请出塞,元帝后悔之类的情节……”

但《后汉书》成书于南朝,而东汉班固所编篡的《汉书》却根本没有类似的记载,只记载了单于求亲,元帝将良家子王昭君赐给他。

现在看来,《后汉书》的作者大概也是受这些民间传说的影响,还将其写到了史书里。

东汉史学家班固一脸懵逼:“这传说是哪里来的,我没听说过这段啊!”

什么自请和亲,从始至终,王嫱都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皇帝要她嫁,她还敢不嫁么?

倒不是为了王昭君抱不平,主要是这不符合史实啊!

【传说虽然是假的,但王昭君确有其人,她本名王嫱,表字昭君,因此人们常以王昭君称之。由于晋朝有个叫司马昭的人,而王昭君恰好与其重了一个字,于是人们改称王昭君为王明君或者明妃。此次和亲的背景比较复杂,宣帝在位时期,匈奴虚闾权渠单于去世,匈奴内部一片混乱,各派系争斗不休,甚至一度出现了五位单于,这场混战发展至最后,发展为虚闾权渠单于的两个儿子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对立,分别是南匈奴和北匈奴,双方都看对方很不顺眼。】

【五凤四年,呼韩邪单于败于兄长郅支单于之手,为了能够保全自己的实力,他向大汉俯首称臣,请求大汉能够庇护自己,甘露三年还得以进入甘泉宫朝见当时在位的汉宣帝。在大汉的庇护下,南匈奴势力逐渐壮大,元气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但他实际上只是大汉的小弟而已。】

刘彻没忍住笑出声来:“哈哈哈哈匈奴也有今天!”

匈奴是大汉的老对头了,从高祖时就频繁骚扰大汉边境,如今匈奴四分五裂,南匈奴还做了大汉的小弟,他心里十分畅快。

昭宣二帝都是不错的皇帝,没给老刘家丢脸啊!

霍去病看得振奋不已,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们更不能给子孙后代丢脸了!”

没有他们的反击匈奴,想要等匈奴自己衰落,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宣帝心想,若匈奴内部分裂,大汉趁此时机扶持南匈奴,有利无弊。

曹操听到熟悉的名字,心下冷笑,恨不能把死了的司马懿拖出来鞭尸。

司马昭,不就是那个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么?!

王昭君说道:“要我避讳那乱臣贼子,实在恶心。”

【既然南匈奴只是大汉的一个小弟,自然没有必要用一个女人去换取和平,何况一个女子也换不来和平,那王昭君又为何出嫁塞外呢?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觐见天子,当时北匈奴已经覆灭于大汉之手,呼韩邪单于自然不用为此费心,他此行的目的是希望成为大汉的女婿。与民间传说的是,王昭君并非是自请和亲,而是呼韩邪单于提出求亲后,元帝将王昭君赐给了对方。】

【《汉书》中就是这么记载的,但在《后汉书》中,却变成了王昭君自请出塞,临行前还被皇帝看中,想要把她留下来……这大概是作者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并非史实。从始至终,在这场联姻中,王昭君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当然也不像一些以为的那样,是用一个女子去换和平,很多人误以为当时匈奴强大,汉朝势弱,因此屈辱地送去美人——事实上,这是完全错误的。】

王昭君不由苦笑:“若真如天幕所说,倒好些。”

身份微贱的宫女胸怀天下, 甘愿为国献身,自请嫁到塞外,这是多么感人的佳话。

可真相是她和亲并非自愿,而是遵从帝王旨意出嫁,尽管她现在已经适应了匈奴的生活,回想起故土,还是不免伤感。

只是她没有想到,那么多和亲公主都没有留下姓名,偏偏是她一个宫女留下了名字,她的故事更是被世人传颂,哪怕那些都是假的……

同时她也庆幸,大汉势强,而匈奴需要仰仗她的母国,否则她的下场又会如何?

元帝:“……”

要不然天幕还是说他色迷心窍吧,总比旁人说大汉势弱要强。

虽然他不是什么千古明君,也不必如此寒碜他吧?

刘彻冷笑道;“大汉势弱,那为何匈奴还要主动做大汉的女婿?”

难道呼韩邪单于性情异于常人,就是喜欢管别人叫爸爸?

最新小说: 七零:霸道村花干翻所有玛丽苏! 三春至 忙于查案的女官日常 笛上春行录 小奶娃今天被PUA了吗? 她在别人怀里撒娇,总裁撬墙角 闻清影同追忆 小通房又乖又软,禁欲世子心狂跳 re:肃清王与贤者都是我 万道虚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