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道:“妃子出身太高,难免出现外戚势大的现象,从民间选妃,不给予外戚实权,限制后妃权力,才能保证后宫不生乱。”
马皇后道:“外戚手中无权,固然是好事,可外戚的管束也不能太松,否则外戚便会仗势欺人,鱼肉百姓。”
李世民沉吟道:“从民间选妃固然不错,但国情不同,大明适用的,大唐未必也适用。”
大唐后妃大多来自朝臣或世家,若骤然改变规矩,恐怕会适得其反。
万贵妃自嘲道:“妃子不论出身,但也并不意味着做妃子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她的出身也不高,但照样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成为皇后。
朱见深皱着眉,他总有些不好的预感,也不知这张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朱祐樘这个皇帝又做得怎么样。
唉,只要不出差错就好了,他也不指望太子能做个圣主明君了,就是尊重文官这里,总是让不放心。
天幕所说的,到底是单纯对文官比较礼遇,还是对文官言听计从?从文官对朱祐樘的推崇来看,总觉得后者更有可能哎。
【在被册封为皇太子妃的同一年,朱祐樘便登上皇位,张氏也被册立为皇后,与朱祐樘开启了一段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朱祐樘是个皇帝里的异类,立张氏为皇后之后,便不曾册封过任何妃嫔,生活中也不曾出现过除张皇后以外的女子身影,夫妻二人同起同卧,比起皇帝与皇后,倒是民间的寻常夫妻,也难怪后人对朱祐樘和张皇后的感情十分羡慕了。不过,朱祐樘与张皇后感情,并不意味着张皇后是一个好皇后,张皇后实际上是一个扶弟魔。】
【朱祐樘深爱张皇后,因此对张皇后的家人也很好,各种追封,各种赏赐,还封张皇后的两个弟弟为侯,因此张家人什么都敢干,哪怕有大臣向皇帝告状,朱祐樘也会看在皇后的面子上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有一次宫中举行宴会,张皇后的两个弟弟趁朱祐樘不在,戴上了皇帝的冠,堪称大逆不道,太监何鼎还阻拦过,但张皇后的弟弟嘛,总是有豁免权的。弘治十一年,二人又在宫中强奸宫女,这也是很不敬的行为,当场打死都不为过。】
朱元璋:“……”
还真让皇后说中了,外戚出身不高,可不意味着外戚安分守己啊!
他怒道:“朱祐樘这是在干什么,他就是这般对待外戚的么?!还有这个张氏,为何不约束娘家?!”
张氏兄弟连皇帝的冠都敢戴,下次是不是要试试龙袍是否合身?
他格外在意自己的帝王威仪,容不得旁人冒犯,哪怕是
朱棣则在思考扶弟魔是何意,扶弟他懂,和魔字联系在一起,就有些不懂了。
徐皇后低声道:“应当是说她格外纵容兄弟。”
朱见深不悦地说:“她身为皇后,竟连娘家都无法约束么?”
他回想起太子文静的模样,再看他面对外戚的好脾气,开始怀疑自己册立他为太子的决定是否是对的。
仁慈的皇帝对国家来说是好事,但仁慈不意味着仁弱,朱祐樘的行为,似乎并不是仁慈可以解释的。
【何鼎真的要动手把他们打死,但被太监李广拦住了,毕竟那是皇后的弟弟,真的打死了,皇后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何鼎虽然没有动手,但他对这种行为非常厌恶,向朱祐樘弹劾张氏兄弟,然后何鼎就被下狱了,张皇后还派人把何鼎弄死了。真是好笑,这就是“虽然童年不幸但心地善良”的好皇帝朱祐樘?这就是与皇帝一生一世一双绝美爱情的张皇后?既然疼爱弟弟,为什么不好好教他们,反而把他们养成了熊孩子,还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是皇后,犯了什么错都能摆平?】
【朱祐樘说是明君,但他和宋仁宗差不多,所谓明君的赞美都有些水分,朱祐樘在位的年间说是弘治中兴,可朱祐樘的儿子登基后,大臣却说天下的老百姓都很穷,国家都要没钱了,各种败仗、叛乱,大臣们连赏赐都不敢要,说要为国家省钱,也不知这所谓的中兴中到了哪里去?至于张皇后,她毕竟是一个后宫女子,杀伤力没那么大,但仅凭那两个倒霉弟弟也够老百姓喝一壶了,朱祐樘还时不时赏赐大量田地,这方面的所得就属张家最多。】
朱元璋呵呵冷笑:“这就是我大明的中兴之中?”
国库里的钱呢?这是要穷到什么地步,才让大臣连赏赐都不敢要?
朱见深:“……”
他越发怀疑太子的业务水平,说好的明君呢?这是明君?就这水平?
刘询怀疑人生中,不是中兴吗?应该很有钱才对啊,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武帝死的时候,大汉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吧,难不成朱祐樘也穷兵黔武了?
朱祁钰很是心疼大明的国库,好歹也是曾经与于谦携手挽救的江山,怎么到了这个地步?
于谦也是惊愕不已:“何至于此……?”
身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忠臣,他看不得自己的国家如此落魄困苦。
【还有他们的儿子朱厚照,朱祐樘与张皇后育有二子一女,分别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炜和太康公主,但除了明武宗朱厚照以外,另外两个子女都早早夭折了,但没关系,有一个朱厚照,就意味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