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安州,有一条红枫古道。
西去古道二十里,便能踏入汤州最繁华的顺门环。
顺门环早年是一个小乡岭,村落稀疏,古林茂密。
后因前朝末年战乱,汤州通达四方,成为各个势力争夺的肥肉,又因军备所需,大量军阀在顺门环伐木,反而开垦出了土地万亩,世人才知,顺门环地势竟如此平坦。
数百年下来,顺门环因着地势,周边人口渐渐往此靠拢,逐步发展出了繁荣经济。
且因汤州的四面通达,地势平坦的顺门环也成了南方文人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人文始兴盛。
现今,顺门环虽未建府,仍以乡岭自称,但高宇林立,商铺如云,章朝的许多州府都远不及它繁盛昌荣。
宋知晴的夏月楼,便坐落在顺门环的东阳长街上。
夏月楼后门,马车悠悠停下,等在门口的红衣女子跟着几个男人上前。
车帘被掀开,顾俊恒从车内出来,冲他们爽朗一笑,转过身去,将车厢里的少女扶出。
少女带着纱帽,厚厚几层月白色纱布,将她的脸完全遮挡。
她被顾俊恒扶着,身形踉跄,走得极慢。
“东家……”红衣女子声音有些颤抖,小心唤道。
少女在纱帽下抬起头,隔着重重的纱布,但红衣女子感觉得到,她在笑。
宋知晴道:“你便是左云。”
“是我!”红衣女子双目泛出泪光,“东家,是我,您的声音真好听!”
夏月楼是宋知晴“嫁”入侯府后才建的,确切来说,是她通过来回进府的顾俊恒建的。
钱财是她出,生意是她拍板,商路渠道,都是她写信去疏通,但是,夏月楼的三大管事,尽管书信往来了几百封,她却连他们是什么模样都不知。
眼前叫左云的红衣女子,束袖束腰,马尾也高束,她是管事之一,霍亦清救下的。
“先进去吧,”宋知晴笑道,“进去后,我好好认一认你们。”
“嗯!”
后院非常开阔,连着三座大院都被打通成一体,留守夏月楼的霍管事喜好花圃,沿着中间空庭的周围种了许多花草,而空庭上的园林建设,雅致古趣,充满诗情。
宋知晴走得很慢很慢,双腿都跛着,边走,边打量周围。
潘管事推来轮椅,宋知晴笑道:“先不用。”
夏月楼是完全属于她的产业,与高云轩和小南楼皆不同,她今日第一次来,她定要一步步走去。
“怎么不用,”顾俊恒没好气道,“你如今是跟轮椅过不去吗?”
宋知晴侧头看他,什么话都还没说,顾俊恒继续道:“你自己说,小南楼那轮椅,好好的你为何给它烧了?凭我的本事,无声无息带出来又不是难事。哼,这几日在周家,天天都不好过吧。”
的确很不好过,但不好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腿脚不便,而是因为,周家老爷周明生,根本不知他院中住进来得人是她。
徐堂在周明生跟前有很大的面子,所以周明生愿意把院子借给徐堂,并将所有佣人都支走,但是,总有那么几双好奇的眼睛会来后院打探。
而宋知晴之所以要烧掉自己才制成的轮椅,原因很简单,戏要全套,加深假死之象。
她做那轮椅的目的,本就是为了烧掉它。
后院往上,同样有一道小斜坡取代台阶,宋知晴在顾俊恒的搀扶下慢慢上去,进入宽阔的后堂。
待坐下后,她抬手将脸上的纱帽摘下。
来接她的人并不多,加之一直在后堂准备着的伙计,六人六双眼睛,全部望着她的脸,在纱帽取下来得那一瞬,众人的目光纷纷睁大,变得明亮,浮现出掩饰不住的惊艳。
得自由者,如获新生,这几日在周家,宋知晴心情极佳,气色大好,本就倾城的月容,白里透红,宛若桃腮,丰盈得似能出水。而这双大而亮的黑眸,便是提笔都难画,清澈得像是将整个秋日的水都聚了去。
宋知晴看向左云,一笑:“左云。”
左云立即双手抱拳,低头说道:“东家!您,您太好看了!”
好看得耀目,连她一个姑娘都心跳如奔,语无伦次。
“皮囊罢了。”宋知晴笑道,目光看向立在左云身旁的霍亦清。
霍亦清立即道:“东家,我是霍亦清。”
“霍管事,”宋知晴道,看向潘书新,“你便是潘管事了。”
还有一个林珊,宋知晴知道,她去西南采办玉石了,至少还要半个月才回来。
潘书新激动道:“对,东家,我是潘书新!”
说着,潘书新招来小厮,接过小厮手中一直端着的托盘,走到宋知晴跟前放下:“东家,这几年的所有账目,清清楚楚,全在这呢!”
“书信中,不是都写了吗?”宋知晴道。
“那是书信嘛,这是字字句句,一笔一画记载的,您对一对。”
宋知晴笑道:“不用对,账目没有问题。”
她的眼睛又朝下一人看去,霍亦清和潘书新的衣服都是褐色通宝印样的富贵模样,所以好认,接下去的人,她就难辨了。
望了圈,宋知晴道:“姜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