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番外2
陈素致仕之后,许多人还在观望,想着陈太傅的离开,是否会对宋丞相有影响。
这师徒二人亲密无间,在朝堂上每每也是密切配合,干成了不少大事儿。如今陈素退了,宋丞相少了一个帮手,许多事应当也会有影响吧。可事实证明,他们想多了。
宋允知的地位还是那么稳,甚至可以说是稳如泰山,依旧深得皇上信重。说来也怪,宋允知推行新政,虽然得罪了不少朝臣,但是在民间风评极好,声望不凡,又跟军中有些关系在,如今军中的后起之秀,一个随春生、一个谢霆,都跟宋允知关系匪浅。若是换了旁人,这样的嚣张的大臣少不得要被忌惮,不说抄家灭族,暗地里排挤那是肯定的,但是宋允知偏偏什么事情也没有。就连陈素也挺佩服弟子的,他之前不是没有担心过弟子太过张扬,太过得民心。虽然陛下如今是位仁君,但是万一哪日昏聩起来,他弟子一家老小的性命可就不保了。可是这么些年陈素一路看下来,彻底没有了顾虑。不论什么困境,他弟子总能解决的游刃有余,陛下那边,也都是好好地哄着,进退有度,摸准了陛下的心思,不会让对方提起一丝一毫的警惕与不快。这中间的门道,一般人还真是拿捏不准。
陈素是以经常感叹:“你真是天生适合做官。”宋允知哭笑不得,天生适合?未必吧,他从前只想当一个纨绔二世祖来着,只是后来苦于没有条件,才不得不奋发图强。这一路以来的长进,也是他慢慢摸索的。悟性是有,更多要归功于他遇上了一位好皇帝。
经历了郑廷义无反顾地对贵族世家的屠杀后,皇上便对新政与变法再没有了顾虑,全力支持宋允知的诸多施政之道。皇上不仅自己支持,还放任萧宝玄跟着宋允知学习。
皇上或许没有那么高瞻远瞩,但是他却善于反思。有郑廷的例子在,皇上不得不变,若是应循守旧,不思变通,早晚还会有下一个郑廷。届时,百姓的刀刃便不止对向权贵,而是对着皇家。
为长远计,变法是必须的。即便没有宋允知,皇上也会自己艰难尝试,如今有了宋允知,更是事半功倍。
宋允知也存着一点自保的意思,所以他极力推动朝中人员变革,改革考课制度,意图打造优胜劣汰的官场环境。即便这一套在地方上推行不开,但是至少在朝堂上、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是行得通的。新上来的这一批人有手段、有能耐、有拼劲,不用宋允知举荐,他们也能轻易崭露头角,被陛下记住。
甚至新选的丞相,宋允知都举荐了一位极强势,甚至可以说是与他不大对付的。否则满朝上下一旦变成他的一言堂,不说陛下要处置他,他自己都寝食难安。
又过了两年,出海的船只终于回来了,寻到了传闻中的海外良种。这事儿也是宋允知一手助推的,皇上架不住宋允知总是提,而且他也抱着万一真有粮和的念头,最终还是派人出海了。
这批人福大命大,顺利出海,如今又顺利回程,还带回整整三船的宝贝。这一消息引得南北百姓欢欣鼓舞。
宋瑜之前写过一个话本,上面便有一些海外粮种的记录,按照话本上说,那海外的种子亩产可达几千斤。
百姓们虽然不是十分相信,但是难免抱有憧憬。万一呢,万一真的达到了千斤,哪怕没有几千,一千也可以。多出来的这些口粮,荒年足以救命了,没有什么比粮食更重要的了。
国子监农学院很快对这批种子进行试种。
宋允知不好表现得太过精通,毕竞是前所未有的东西,太过熟悉反而奇怪。他只是偶尔过去巡查一番,借着探讨的由头提点这些学生,将他们引到正确的种植方法上。
索性这些农学生精通此道,入门之后便很快顿悟了。这一批被带来的种子着实不少,宋允知之前草草翻过,后世的红薯、土豆之类都有,还有许多药材、香料、蔬菜等,也被当成是粮食一起带了过来。能种的,宋允知都让种上了。
所有人都在等着结果,出海的那批人更是紧张万分,这次种植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受到封赏。虽然这些有些种子听说在当地的确高产,但是原产地距离夏国隔着茫茫的大海,水土不同,谁知道挪到这边之后会不会减产。只希望这种噩耗不要发生,更希望他们能凭此一举出人头地。皇家也在密切关注,尤其是皇上跟萧宝玄。这次若真的能带回来亩产千斤的粮食,那从今往后的历史只怕都要被改写。皇上因为过于关注,时常召宋允知入宫,他自己还坐不住,亲自跑过去看了两回。只可惜,种子没有那么容易成熟,还得再等等。终于等到宋允知开口,说是地里的土豆可以收获时,皇上立马就领着太子、带着重重侍卫进驻了国子监。
他要亲眼看到这些粮食的收成。
宋襄也兴冲冲地跑过来了,不是借着她父亲的势,而是她先生。如今的国子监忌酒杨大人收宋襄徒,他就喜欢聪明孩子,宋襄还是其中佼佼者,他自信能将这孩子培养成第二个宋丞相。
有了先生,宋襄在国子监简直横行霸道。
这会儿杨大人去看热闹,也将自己的宝贝徒弟给带上了,只为让她见见世面。
宋允知远远地看了一眼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