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谷郡这些常住人口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进行农耕的汉民。事实上在长城以南,几乎都是传统的农耕区域,任何一个势力在占据这一块土地之后,都不会放弃农耕,因为事实已经向人们证明了,只有农耕,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稳定,充足的粮食不仅仅可以让人民保持稳定,而且粮食也是战争的一种重要资源,没有足够的军粮,谁还乐意去当兵打仗呢?有时候平民之所以选择当兵打仗,不外乎就是为了吃一口饱饭。这种思想别说是在如今,就是在千多年之后的后世,在中国一些经济落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里,当兵为的也是减轻家庭压力,自家吃上口饱饭的思想也占据着主流。
故而当石涂占据了上谷郡之后,并没有像那些平民想象中那样大肆征兵,相反,打击城中违法犯罪份子,大力支持农耕,维护汉民地位成了石涂的主要工作,因此而导致上谷郡中大量胡人富裕家庭破产或者是迁徙,石涂也毫不在意。
无论是石涂还是冉闵,在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认识——这天下是汉家的天下,胡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占据主导地位,要在中原生活可以,就必须要遵守汉人的规矩!
当然,所谓遵守汉人的规矩,说的文艺一些,那就是汉化,也就是几代十几代之后,若是继续在中原生活,就忘记原来的民族吧,乖乖的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汉人吧!
抛开管家堡和清风堡等本身就是汉人聚集的领地不说,不管是早先占据的渔阳郡还是现在占据的上谷郡,因为冉闵和石涂的意志,已经导致汉民的比例在大幅度上升,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而胡人,不论其
种族和其原来的身份,只要还想在渔阳郡和上谷郡生活下去,就必须要遵守冉闵和石涂定下来的规矩。
别说再继续当贵族,这些胡人种族在冉闵和石涂统治的区域里,连冉闵曾经生活过的后世中国所谓的“少数民族”优待政策,那都是完全没有的,必须循规蹈矩,然后统治者才会对胡人一视同仁。
这就是冉闵最终内心里为胡人定下的基调,事实上他这个基调跟原本历史上的那个冉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历史上那个冉闵在现在这个时间段还不得不听从石虎的安排,为石赵打天下,等到他起事的时候,北方胡族的实力已经难以撼动,必须要采用一些更加激烈的手段,才能战胜胡人,以至于其声音和手段,在后世某些人看来,有些过于激烈了。
而冉闵深知自己目前的优势在于隐蔽。管家堡等基地的存在事实上已经让冉闵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实力,尤其是如今,冉闵和石涂手下实际掌控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两万人之多,而经过基本训练的后备兵力达到四万,战争可动员人口基数已经接近五十万人。
这五十万人当中,其实有超过三十万的人口数是在占据了渔阳郡和上谷郡之后才拥有的。人口的增加自然就代表着实力的增加,实力的增加也就导致冉闵信心的膨胀,以至于如今他坐在辽西镇守这个位置上,再也不愿意挪屁股,心中打的主意就是将整个辽西从石赵口中生吞活剥出来。
坐拥辽西这片富饶之地,就等于拥有了石赵的半壁江山,也就有了真正立足的本钱。
故而上谷郡虽然陷落,冉闵却好像完全没有看见一般,非但不主动派人去清
剿那些“残匪”,反而主动将麻秋及其率领的一万精锐士兵安排前往北海郡,支援石斌。
石斌如今的形势也是极其微妙的。一方面,北海郡乃是高句丽的领地,至少曾经是,那石斌如今扎营的地盘也算是为石赵国开疆拓土了,另一方面,又因为慕容恪等人率领的燕兵始终占据着北海城池,石斌久攻不下,导致朝堂当中有人对石斌的领导能力产生了质疑。
若认真的研读起来,石斌的综合能力确实不如石宣,在识人用人方面又不如石韬,也难怪石虎的青睐始终没有落在他身上过。只是因为现今石韬和石宣都已经死了,石斌那就是矮子里面挑高个儿,勉强算是已经成年的几个皇子当中最好的选择,石虎才会将朝堂上的声音压下,始终坚持让石斌负责高句丽这场抵御战。
冉闵知道自己目前能够依赖的只有石斌,故而在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他决定将麻秋这一万兵将,打发回去石斌身边,加大对燕国的压力。
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三点,第一是增强了石斌的实力,麻秋是名将,加上精锐的亲卫队,怎么都是一股强大的助力;第二是加深了跟石斌之间的关系,趁着现在石斌当红的机会,让朝廷中人不能轻易对自己放冷枪冷箭,牢牢的控制住辽西这块区域;第三点,也是对冉闵来说最重要的一点,麻秋等人的离开,更加方便冉闵对自己行动的保密,毕竟麻秋是羯人,是石斌的人,而那一万人当中几乎都是羯人和胡人,有这上万双眼睛在辽西盯着,对于冉闵来说,始终不是太放心。
当麻秋等人赶到北海之后,石斌自然很是高兴,甚至让李农替他写了
一封信,向冉闵表达亲近之意,在信中,显然已经认定自己将成为太子、成为将来石赵皇帝的石斌很是露骨的表态,即便冉闵无法成为大将军,至少也是提督、车骑将军之流,至于封公封王也不在话下。
看到石斌的许诺,冉闵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