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们再苦,再难,能难过苦过江北,塞边的百姓啊!”
对江南实行重赋,在明代各个时期,在朝在野的官绅士庶对这个政策都有着激烈争论,改革的呼声居高不下,但一直到明朝灭亡,"江南重赋"都没有实质性的调整。
其实,大明前期的赋税和徭役有很大问题。
首先考取过功名的人和官员,极其家人们,包括奴仆都是不用纳税不用服徭役。
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出身豪强士绅家庭,毕竟读书是很耗费钱的,像许观,张显宗这样出身贫寒,最终出人头地的人极少。
既然这些人不服徭役不交税,那每年朝廷规定好的赋税数额就要摊到百姓身上。
平常年月还好,灾荒年月一来,贫民要么贱卖土地,要么借高利贷,最终的结果就是土地被兼并。
至于徭役,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人头税,百姓要么给朝廷干活,比如修河堤、修城墙啥的,大多都是一些苦活累活。
如果怕苦怕累不想去,也可以,直接交钱给官府,由官府拿钱找别人替你去干活。
当然,官府最后有没有找人,百姓也不知道,反正这个钱交了之后,就被免去当年徭役了。
如此发展下去,只会造成有钱人不用交税,服徭役,交税的,服徭役的都是榨不出几滴油的穷人。
有土地的会把田产挂在乡绅名下,穷人交不起税要么去富人家为奴,要么成为流民。
最终的结果就是朝廷收不上来钱,活也没人干。
至于钱都去哪了,这就不言而喻了!
朝廷知道了也没用,执行者都是获利者,谁他娘的会割自己的肉啊!
想到这里,朱雄英忍不住在心中叹息道:“趁着大明鼎盛,皇帝有绝对话语权,回去后要给老爷子谈谈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和摊丁入亩的事了!”
“殿下何故叹气?”张度问道。
“没事!”
朱雄英问道:“你家还有多远?”
张度指着不远处的一处村落,说道:“殿下请看,那里就是臣的家!”
难道你要回家,官府还拦着不让你走啊?
经过张度的一通解释,朱雄英才算明白过来,还真是官府不让走。
原来,当年老爷子定凤阳为中都的时候,是有迁都的打算,为了更好的发展新都城,不仅修建了豪华的皇城,还强行徙江南富户到凤阳,这一措施直接让凤阳地区的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富户希望回到江南。
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
“王爷,饶恕草民之罪吧,草民实在太想家了!”
“求王爷千岁开恩,草民愿捐出所有家当,只求王爷千岁饶恕草民擅自离开中都的罪过!”
“千岁,草民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下有三岁的孩子……”
一群人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不断的磕头。
“张县令,擅离中都,该当何罪?”朱雄英问道。
张度说道:“论罪当斩!”
谁也不愿意离开家乡,中都虽好,哪有江南舒服啊!
“大过年的杀人也不吉利!”
朱雄英挥挥手,说道:“朝廷有法制,尔等务必遵守,以后万不可能擅离中都!”
跪在地上的人听到此话,顿时欣喜不已,这是放过他们了,连忙跪在地上千恩万谢。
朱雄英越过他们直接走了,回头说道:“回头把钱送到凤阳县衙,充入县库之中!”这话说给跪在地上的几人,也是说给张度听的。
自从去往山东救灾一次,朱雄英彻底看清了乡绅富商勾结一起的真实嘴脸。
那些人为了发国难财,连他这个皇长孙都敢威胁,简直是胆大包天。
从那次事件后,朱雄英对所有的商人都没有任何好感。
眼前这几位跪在地上的商人投机取巧,有违朝廷禁令,按罪当斩。
杀人很容易,也就一刀的事,与其杀人,还不如让他们拿钱买条命。
这白花花,金灿灿,绿油油的宝贝不知道可以救多少百姓。
朱雄英向来都是现实主义者,只要能让老百姓多吃一碗饭,多穿一件衣,那就是值得的,其他的都是扯淡。
“殿下不该放过他们!”
张度毫不畏惧的开口说道:“法令不严,难免还会有投机取巧者!”
朱雄英笑了笑,直言道:“好好利用这些钱造福乡里要比杀人来的实在!”
皇长孙都开口了,张度自然也说不了什么。
几人继续前行,一边走一边聊着凤阳这些年的变化。
“张县令,本王有一个疑问,本王不是听说朝廷永久免除了凤阳、临淮两个县的赋税和徭役,按道理说,这是好事,为何还要逃离,乡土之情固然有,恐怕不是主要原因吧?”
大明刚建国的时候,朱元璋作为凤阳人,直接免除凤阳、临淮两个县,所有百姓十年的徭役赋税。
等到洪武十六年的时候,朱元璋发现,人家汉高祖刘邦回老家的时候,永久免除了老家人的所有徭役和赋税,相比之下,自己的确太小气了。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