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喀什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医院的窗棂上。
李明站在重症监护室外,通过玻璃窗查看着病人的情况。
经过一夜的奋战,所有重症病人都已脱离生命危险,但后续的观察和治疗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血气分析结果来了。”阿依古丽快步走来,递给他一份化验单,“产妇的血红蛋白回升到90g/l,电解质基本正常。不过凝血功能还要继续监测。”
李明仔细查看化验结果,这时护士长古丽娜尔走过来:“李医生,之前那个气胸病人的胸腔引流液颜色变淡了,引流量也明显减少。”
“很好,继续观察。”李明一边记录一边说,“对了,旅游团领队的术后情况怎么样?”
“穆塔尔医生刚查完房,”古丽娜尔说,“骨折固定很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他现在还在麻醉中,预计中午能清醒。”
病房里传来监护仪的报警声,一位护士匆忙跑来:“李医生,3号床产妇出现心率增快!”
李明和阿依古丽立即进入病房。
产妇面色苍白,心率达到120次/分,血压略有下降。
快速检查后发现是切口渗血,所幸发现及时,很快得到控制。
“我让阿曼大夫再配一副止血药。”阿依古丽说着就要转身。
“等等,”李明叫住她,“你也一夜没休息了,先去吃点东西吧。我来联系阿曼大夫。”
阿依古丽摇摇头:“你比我更需要休息。从昨天下午的手术到现在,你已经工作将近24小时了。”
“医生,请让我去找阿曼大夫吧。”小护士玛依拉主动请缨,“我刚换班来,正好顺路去。”
这时,产科艾孜古丽主任带着她的团队来查房。
看到李明和阿依古丽还在病房,她心疼地说:“你们俩该休息了,这里有我们。”
“再看一圈病人。”李明说。
作为主刀医生,他放心不下。
病房里,晨光透过窗帘洒在病床上。
昨晚紧急剖宫产的产妇已经醒来,正温柔地看着保温箱里的婴儿。
婴儿很健康,不时发出细微的啼哭声。
“李医生。”产妇虚弱地唤道,“谢谢你们。”
“这是我们的职责。”李明走过去检查切口,“恢复得不错,继续好好休息。”
隔壁床是旅游团领队,他的右腿高高抬起,固定支架上挂着各种监测线路。
床头柜上放着一面锦旗,是旅游团的老人们连夜找人赶制的,上面写着:“仁心仁术,德艺双馨”。
走廊里,护士们正在交接班。
夜班的护士们虽然疲惫,但仍在认真交代每个病人的情况。
后勤人员推着早餐车经过,香喷喷的馕饼味道飘散在空气中。
“李医生,这是给你的。”配膳室的阿姨递给他一个保温盒,“知道你们忙,特意多做了些。”
李明正要推辞,阿依古丽已经接过来:“谢谢阿姨。”她转头对李明说,“你必须吃点东西,待会儿还要查房。”
医生值班室里,李明简单吃了几口,就开始整理病历。
昨晚收治的危重病人共有12位,每个人的情况都需要详细记录。
阿依古丽坐在对面,帮他核对数据。
“对了,”阿依古丽突然说,“昨晚的事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急救预案,专门针对这种多发伤的情况?”
李明放下笔:“你说得对。昨晚虽然配合得还不错,但如果有个标准流程,可能会更有序。”
“而且要把中维医结合的方案也加进去。”阿依古丽继续说,“就像阿曼大夫的止血方,真的帮了大忙。”
他们正说着,阿曼大夫拄着拐杖走进来:“说到我了?”
“阿曼大夫,您也该休息了。”李明连忙站起来。
“我啊,睡不着。”老人在椅子上坐下,“一直在想昨晚的情况。李明说得对,咱们确实需要一个完整的预案。我这几十年也遇到过不少类似情况,有些经验可以总结总结。”
就这样,在晨光中,三个人开始讨论预案的细节。
阿曼大夫说起了他年轻时参与的一次地震救援,阿依古丽分享了去年雪灾时的经验,李明则讲述了在上海实习时遇到的大型车祸救援。
门外渐渐热闹起来。
早上八点的门诊开始了,走廊里陆续有病人经过。
送实验室样本的护士快步走过,推着轮椅的家属轻声交谈,新来报到的实习医生排着队等待分配。
医院像一架精密的机器,开始了新一天的运转。
“李医生!”护士站传来急促的呼喊,“领队病人醒了!”
李明赶到病房时,领队刚刚恢复意识,虽然还有些迷糊,但生命体征平稳。
他的床边围满了旅游团的老人们,有人抹着眼泪,有人轻声安慰。
“小张,你可吓死我们了。”一位老太太哽咽着说,“要不是你,我这把老骨头就要送在这了。”
领队虚弱地笑了笑:“应该的……这是我的工作。”
“不只是工作。”李明一边检查一边说,“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