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站在村庄的中心,望着四周热闹的景象,心中暗自思忖:“咱一路走来,所见皆是残破不堪,民生凋敝。唯有此处出奇的好,定要好好住上一段时间,了解其中究竟。或许能从中找到治理天下的良方。”
主意已定,朱元璋转过头对李小白说道:“我乃朱老爷,本是北方富商,因家乡战乱,不得已迁徙于此。见这村庄祥和安宁,颇为心动,准备在此定居。”说罢,他的目光紧紧盯着李小白,观察着他的反应。
李小白听了,心中虽有疑虑,但脸上依旧挂着热情的笑容:“朱老爷,欢迎您来此定居。咱们村子虽然不大,但大家都和睦相处,您来了,咱们更是蓬荜生辉。”
朱元璋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这定居总得有个宅子,我愿掏银子买下一处,也不能白占了村里的地方。”说着,便示意随从拿出一袋子银子。
李小白却连忙摆手拒绝收钱,说道:“朱老爷,您这就见外了。您初来乍到,宅子您只管住,银子就算了。我心想正好要发展壮大村庄,必不缺少要有有钱人来支持我,您能来,那是我们村子的荣幸。我们正需要您这样见过世面的贵人给我们指点指点,带来更多的机遇呢。”
朱元璋心中暗暗赞赏李小白的胸怀和远见,心想这年轻人不仅有能力,还如此深明大义。但他还是坚持说道:“这怎么行?咱可不能白占这个便宜。”
李小白诚恳地说道:“朱老爷,您就别推辞了。您在这儿住下,以后多给我们出出主意,让村子发展得更好,比什么都强。”
朱元璋见李小白态度坚决,便也不再坚持,心中却对李小白的为人更加钦佩。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小白时常邀请朱元璋一同商讨村庄的发展规划。他们会在村子里的一棵老槐树下,摆上一张桌子,几杯清茶,便开始畅谈起来。
“朱老爷,我想着再开几家工坊,您觉得如何?”李小白问道,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朱元璋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说道:“想法不错,但要注意质量和销路。工坊所产之物,必须要货真价实,方能长久。再者,得先考察市场需求,莫要盲目生产,否则积压货物,得不偿失。”
李小白频频点头,“朱老爷所言极是。那您觉得开什么样的工坊比较好呢?”
朱元璋微微一笑,“依咱看,这附近木材丰富,可以开个木匠工坊,制作桌椅板凳等家具。再者,也可以开个染坊,将织出的布染成各种颜色,增加附加值。”
李小白听得入神,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愈发融洽。朱元璋也会跟着李小白去田间地头,查看庄稼的长势,与农民们交流种植经验。
“这庄稼要想长得好,灌溉可不能少。”朱元璋说道。
李小白附和道:“是啊,朱老爷,我们正打算挖几条新的水渠,引河水灌溉。”
朱元璋点了点头,“这是好事,但也要注意合理规划,莫要浪费了人力物力。”
有时,他们会一起去村里的学堂,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朱元璋感慨道:“教育乃兴国之本,这些孩子将来都是国家的栋梁啊。”
李小白说道:“朱老爷,我们正想请一位更有学问的先生来,提高教学质量。”
朱元璋说道:“这个想法好,咱可以帮忙打听打听。”
在与朱元璋的交流中,李小白越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他不仅学到了很多管理和经营的方法,更从朱元璋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国家的责任。
而朱元璋也在这个过程中,对村民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看到了百姓们的勤劳和善良,也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天,李小白和朱元璋在河边散步。
李小白说道:“朱老爷,自从您来了,我们村子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路。真希望您能一直留在这儿。”
朱元璋望着远方,缓缓说道:“小李啊,咱也希望这个村子能越来越好。但天下还有很多像你们这样的村子,需要有人去关心,去帮助。”
李小白说道:“朱老爷,您心怀天下,让人敬佩。但不管怎样,您在我们村子的这段时间,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