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到太监说李小白有关于救灾的办法,心中虽有疑虑,但还是决定把李小白叫来。毕竟,如今山东的灾情让他焦头烂额,任何一丝可能的希望他都不想放过。
不多时,李小白被带到了朱元璋面前。他一抬头,看到朱元璋的样貌,心中无比震惊。眼前的朱元璋,虽身着龙袍,却散发着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那饱经风霜的面容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仿佛诉说着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犀利的眼神犹如利剑,让人不敢直视,仿佛能瞬间洞察人心。李小白瞬间明白了这位帝王的威严与果断绝非虚传。
此时的李小白,心中如翻江倒海一般。他紧张地想着:“这可是朱元璋啊,开创大明王朝的皇帝。我一定要好好表现,说不定这是我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万一我说的他不认可,那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心中忐忑,但想到山东灾民的惨状,他还是鼓起了勇气。
朱元璋见李小白呆立在原地,皱了皱眉,说道:“听人说你有救灾的办法,若是胡言乱语,可饶不了你!”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充满了威严。
李小白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行礼,说道:“草民不敢妄言,确实有些想法,或许能解山东灾情的燃眉之急。” 李小白的声音微微颤抖,显示出他内心的紧张。
朱元璋目光紧紧盯着李小白,仿佛要将他看穿一般,说道:“快说!” 朱元璋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李小白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说道:“咱可以在山东受灾地区组织兴修水利,挖掘水井。这样既能在当下为百姓提供水源,也有利于日后的农田灌溉。” 李小白一边说,一边观察着朱元璋的表情,看到朱元璋微微点头,他心中稍微有了一些底气。
“继续说。” 朱元璋的语气依然严肃,但眼神中多了一丝期待。
李小白接着道:“另外,引进一些耐旱的作物品种,教百姓种植,减少对传统作物的依赖。这些耐旱作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能有一定的收成,能缓解百姓的粮食问题。” 李小白越说越顺畅,思路也越发清晰。
朱元璋听着,陷入了沉思,片刻后说道:“这想法倒是不错,但实施起来恐怕不易。”
李小白赶紧说道:“陛下,只要朝廷下定决心,给予支持,此事并非不可为。”
朱元璋目光炯炯地看着他,说道:“你接着讲。”
李小白又道:“还可以组织当地的富商和大户捐粮捐款,对积极响应的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比如赐予荣誉称号或者免税的优惠。他们为了自身的荣誉和利益,想必会愿意慷慨解囊。同时,动员未受灾地区的百姓向灾区提供援助,咱可以制定合理的补偿政策。比如,对提供援助的百姓,在税收或者其他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这样既能让灾区得到帮助,也能激发其他地区百姓的积极性。” 李小白一口气说完,额头上已经冒出了汗珠。
朱元璋摸着下巴,思考片刻,说道:“听起来有些道理,可如何确保这些办法能有效施行?朕可不想只是听你一番空谈。” 朱元璋的眼神中透露出怀疑和担忧。
李小白回道:“陛下,可派得力的官员前往灾区监督执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防止有人从中贪污克扣。同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计和分配救灾物资,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用到实处。对于执行不力或者贪污腐败的官员,严惩不贷。” 李小白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朱元璋站起身来,在殿内踱步,说道:“嗯,想法不错,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如何挑选得力的官员?如何确保他们在灾区不被收买?” 朱元璋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显然他对这件事情非常谨慎。
李小白说道:“陛下,可从朝中挑选那些清正廉洁、有能力且一心为民的官员。在出发前,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培训和告诫。在灾区,设立百姓举报渠道,让百姓监督官员的行为。”
朱元璋停下脚步,看着李小白,说道:“你这小子,倒还有些头脑。若真能解决灾情,咱不会亏待你。但若是你的办法没有效果,哼!” 朱元璋的最后一声冷哼,让李小白心中一紧。
李小白赶忙说道:“草民不敢求赏赐,只愿能为百姓尽一份力。草民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若最终未能成功,草民愿领罪。” 李小白的声音坚定而诚恳。
朱元璋大笑道:“好!那咱就看看你的办法能不能救得了这一方百姓。朕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参与到救灾的策划和执行中。但你要记住,若有半点差错,朕绝不轻饶!”
李小白跪地谢恩:“谢陛下隆恩,草民定当竭尽全力。”
从皇宫出来,李小白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他要为了山东的百姓,为了朱元璋的信任,拼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计划。
而朱元璋在李小白离开后,独自坐在书房中,思考着李小白的建议。他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次的尝试能够成功,拯救山东的百姓于水火之中。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小白夜以继日地工作,与官员们商讨具体的实施方案,准备物资,挑选人员。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无数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