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白怀揣着对山东灾区的牵挂,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回京的路途。一路上,他思绪万千,既为自己在灾区所取得的成果感到一丝欣慰,又对即将到来的面圣充满了紧张与期待。
京城的繁华景象逐渐映入眼帘,李小白却无心欣赏。他深知此次面圣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荣辱,更关乎山东灾区百姓的未来。
终于,李小白抵达了京城。他顾不上旅途的疲惫,来不及休整,便匆匆换上朝服进宫面圣。
皇宫内,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上,目光威严而又充满期待。看到李小白进来,脸上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欣慰笑容:“李小白,咱听闻山东灾区在你的治理下已有起色,快快与咱详细道来。”
李小白跪地行礼,声音洪亮而坚定:“陛下,草民幸不辱命,此次山东救灾,虽历经诸多艰难,但总算略有成果。”
随后,李小白起身,开始详细讲述他在山东的种种经历。从初到灾区时看到的满目疮痍,百姓们流离失所、饥饿难耐的惨状,到他如何组织人力物力分发粮食、兴修水利、推广耐旱作物;从遭遇不法之徒的挑衅,到与地方官员的周旋协调;从百姓们最初的怀疑和抵触,到后来的信任与积极配合。他的讲述生动而具体,仿佛将那一幕幕场景再次呈现在众人眼前。
朱元璋边听边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之色。他不时插话询问一些细节,李小白都应答如流。
“你做得很好,不仅解决了当下的困境,还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咱要重重赏你!”朱元璋大声说道。
李小白连忙再次跪地,诚惶诚恐地说道:“陛下,草民不敢求赏。能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乃是草民的荣幸。草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尽了本分而已。”
朱元璋大笑道:“有功当赏,这是咱的原则。李小白,咱赐你良田百顷,黄金千两,官升三级。”
此语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众大臣交头接耳,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有人则露出了沉思的表情。
李小白感激涕零,额头触地,声音颤抖:“谢陛下隆恩,草民定当继续为陛下效力,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时,朝堂上一位名叫王尚书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向朱元璋拱手行礼,说道:“陛下,此等赏赐是否过重?这李小白不过是一时运气好,若就此重赏,恐怕难以服众。而且,这救灾之事,本就是官员应尽之责,如此重赏,恐开不良之风。”
李小白心头一紧,正要开口辩解,朱元璋却先说道:“王尚书,你未曾亲赴灾区,怎知李小白的功绩?咱派李小白去救灾,就是看中他的能力和决心。他在灾区所做的一切,大家有目共睹。这赏赐,当之无愧!”
王尚书脸色一红,诺诺而退:“陛下息怒,臣只是一时担忧,怕坏了朝廷的规矩。”
朱元璋目光扫过朝堂,严肃地说道:“咱朱元璋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李小白在灾区尽心尽力,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让灾区逐渐恢复生机。这样的功绩,难道不应该重赏吗?”
众大臣纷纷跪地,齐声道:“陛下圣明!”
朱元璋接着说道:“李小白,你莫要在意他人之言。今后当更加努力,切不可辜负咱的期望。”
李小白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草民定当铭记在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退朝后,李小白成为了京城众人瞩目的焦点。官员们有的对他阿谀奉承,希望能借此攀附关系;有的则冷眼旁观,等着看他是否会在荣耀中迷失自我。
李小白深知,这些表面的奉承和嫉妒都只是暂时的,唯有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才能真正在朝堂立足。他没有被眼前的荣耀冲昏头脑,而是选择闭门谢客,静下心来思考未来的道路。
回到家中,李小白的家人早已等候多时。妻子眼中满是骄傲和关切,说道:“夫君,此乃咱家的荣耀,但也需更加谨慎行事。如今你身处高位,必然会引来更多的关注和挑战。”
李小白点头称是:“夫人放心,我心中有数。这次的赏赐是陛下的恩宠,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我会用这些赏赐为百姓做更多的实事,不辜负陛下和百姓的期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小白并未因赏赐而骄傲自满。他开始深入研究治国之道,与其他有识之士交流探讨,希望能为大明的繁荣提出更多有益的建议。
他常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看到京城周边一些地区的农民仍然面临着灌溉困难的问题,他便上书朱元璋,建议修建更多的水利设施。
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李小白还亲自参与农业技术的改良和推广。他从山东带回了一些耐旱作物的种子,在京城附近的农田进行试种,并邀请农民前来观看,传授种植经验。
同时,李小白也关注着商业的发展。他发现京城的一些市场管理混乱,商人之间的竞争不公平。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商业公平竞争的建议。
然而,李小白的一系列举动也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一些既得利益者开始暗中勾结,试图抹黑李小白,破坏他的计划。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李小白没有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