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清 > 都市言情 > 昭和美人录:肆虐在泡沫时代 > 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平首相埋的坑

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平首相埋的坑(1 / 2)

长野银行的法人变更没有引起任何波澜,或许人们早已经有所预料,在这个大鱼吃小鱼的商业社会,一家保守封闭的地方小银行坚持不了多久的。

但最令霓虹各大势力感到不安的还要数宏汉投资的手段!

以往都是摆明车马,挥舞着钞票的野蛮人,这一次的入股却是有种夺人家业的感觉。

不过最大的苦主西泽大介已经上了西天,西泽仁的股权甚至被一再稀释,最终也只能在董事会上将最后的部分股权卖出。

“购买股权才花了121亿日元,真是便宜呢!”看着小野次郎递上来的数据,细川护意笑着称赞道。

“关键是夏言会长的主意好,一份增资扩股千亿日元的提案放到董事会上,那位西泽常务直接放弃。”

听到砂守田智的称赞声,护意苦涩地笑了笑:“那位西泽桑不会报复吧?”

“已经有人警告过他,他有家有室,不会做什么想不开的事情。”小野次郎又是回复两句,护意终究叹了一句,没有再说什么。

将手里撰写的文件递给面前的两人,护意又是补充道:“夏言已经定了银行的名字,北辰银行!”

“后续七家银行的整理合并,是个大问题,砂守桑,需要你出面领衔各家银行的法务部门,将相应的分部、子公司搭建起来。”

“小野桑,你负责各家银行资产的清点,尤其是关于不良资产这块,需要你和那边对接处置。”

所谓“那边”,自然就是极东会,各家霓虹银行的体系下都有相应的债务催收公司,像是刚刚收购过来的长野银行,下面就有一家叫山彦的债务催收子公司。

像这些银行的催债公司,虽然也有可能涉黑,但到底和极道的手段不能比,想来坏账要是外包给“极东会”,那也不一定是坏账。

夏言自然不会对霓虹鬼子有什么仁慈之心,甚至还打电话交代过护流,要他在催债方面多上点心。

“至于各家银行的投资业务,则由我亲自督办整合。”

“我们这些天就加加班,尽快将合并的草案交给银行局!”

有了共同的目标后,这些霓虹社畜们发挥了百分之两百的热情,原本计划七天完成合并草案,但只用时五天就将草案递送到了大藏省银行局。

当竹下登收到这份合并草案亦是吃了一惊,七家银行的存款量简直惊人,十几万亿日元的规模,甚至直接跻身于霓虹前三。

细川氏虽然和各路政客打过招呼,但如此惊人的数据还是引得一众技术官僚侧目不已。

福田纠夫所属旧民主党派系,信奉的是新自由主义,重视大财阀的利益,但这样一笔并购还是让他啧啧惊奇。

这么大的规模,在霓虹的历史上甚至还是头一遭。

财界中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没有人敢摆明车马公开站出来反对,无人反对自然让这件事推进极快。

“护熙,七家银行的整合,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吧!”大平正芳在自己的办公室内约见了细川护熙,一上来就说出自己担忧。

大平出自原自由党体系下,虽说这群人跟着吉田茂抱紧米国大腿,但他们亦是讲求社会福利,压制财阀无限制的扩张。

听到大平的担忧,护熙这才松了口气,他原本还以为大平这么着急找自己来是要拒绝这么一出提案,原来是问流程......

当然,护熙接到这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也没多久,他还没问夏言是个什么想法,但看到文件的提案摆在大平面前,知道这事情或许就差临门一脚。

郑重地朝着大平正芳点了点头,护熙这就保证道:“您放心吧!我以细川家的声誉担保,不会引发什么社会问题的。”

“既然你都这样的说,那我就没什么意见!”大平爽快地在提案上写下“同意”两字,笑着站起跟护熙握了握手:“细川参议员,恭喜你!”

“未来你们细川家就是霓虹的顶级豪门,怕是我们这些人的后辈还要仰仗你们细川氏!”大平正芳自然知道自己的决定会有什么影响。

但夏言的手段几乎让人挑不出什么错处,上次还借着米国人的手敲打了三井,以至于这次财界噤声,都不敢多说什么。

护熙当即就笑了起来,拍了拍大平的手掌:“我们只是运气好,家里正好出了像织田信长这般的人物。”

“哈哈哈,快去跟那位导演说说这个好消息,记得我说的事情,千万不要出什么纰漏,不然三井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言语轻快而果决,但又不乏敲打之意,护熙心头也是一凛,感觉到其中的杀气,仔细一回想自己似乎掉进了大平的坑里。

上次米国对于三井的调查,似乎让大平在米国人面前丢了些面子。

若是这次细川家整合七家银行出点什么纰漏,或许大平正芳的板子就要打下来。

想到这里,护熙的脚步不由得急促许多,他要赶紧去联系夏言,把这其中的细节告诉他,以防他资本家心性,将无用之人一开了之!

万一引发什么社会反响,恐怕对七家银行的合并进度有影响!

当然护熙还不知道他给夏言挖了多大的一个坑,要知道银行的人员可是不少,“七并

最新小说: 文娱:骂谁狐狸精呢,喊我偶像 第一联赛苟活指南 战锤:从行星总督开始 海贼:我的皮城科技遥遥领先 考上清北后,黑道老爹气进ICU 东京:兔子警官和她的邪恶搭档 渣了反派大佬后我又穿回去了 废土边陲:不是我打烂的世界 豪门姐妹在田园综艺杀疯了 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