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安远县,早年也是干过惊天动地大事的,师傅跟你们讲过吧?”
见老人一副愣怔的表情,小孟心里不禁泛起嘀咕:得了,师傅又要开始魔怔了。
“讲过,讲过的。”他忙不迭地应声。
“那不是个太平年代...”
而一旁的林林老气横秋地点着头,小小的脑袋瓜晃悠得跟拨浪鼓似的,像是对外公接下来要讲的故事早就烂熟于心。
“那是民国时候的事了,战火连绵,民不聊生...”
一老一小,同时开了腔。
一个苍老苦涩,历经沧桑岁月。
另一个却稚嫩天真,恰似初绽新芽的幼苗。
飞机的轰鸣好像就盘旋在耳边,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炮弹落下。
带走一片生机,留下绝望焦土。
那个时候,他也只有林林这么大的岁数罢?
成天听着防空警报的哀鸣,懵懂地看着化为废墟的家园,跟着父母东躲西藏。
倭寇猖獗,打家劫舍,欺辱妇童,人人自危。
安远县虽然地处偏远,却也没能幸免于难,早被包围占领。
倭寇来到县里最热闹的戏院,点名要戏院里最出名的头牌旦角给他们表演。
豺狼虎豹们不安好心,美其名曰“慰问演出”,手上的刀却对着县民的脑袋。
如有不从,便要火烧整座戏楼!
他们笑里藏刀,手上沾着上千万同胞的血,身上背着无数同胞的冤魂。
那位头牌名角,叫做裴宴之。
有传言道,裴先生一开嗓,足以颠倒众生。
往常有他的戏,总是座无虚席。
他没有拒绝倭寇的要求。
而笑吟吟地转身抹妆,细细描起了眉目,像是每一次登台演出那么认真。
约定的时间到了,院里挤满了来看戏的倭寇。
他们叽里呱啦地说着叫人听不懂的鸟语,一边磕着手里的瓜子,一边对台上扮相秀美的裴宴之指指点点,垂涎欲滴。
好戏开始,水袖飞扬,昆腔曼妙。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绕,秦淮水榭花开早~”
那是一曲《桃花扇》,他扮演敢爱敢恨的女子李香君。
倭寇在台下喝酒吃肉,放肆喧闹,听得如痴如醉。
鼓声急切,戏腔愈发悲愤,像是将万千情绪藏在了曲中。
一个眼神,一个步伐,勾魂摄魄。
然而,正当倭寇沉醉之时。
台上的李香君忽然大喊一声:“点火!”
不知从何时起,戏楼的所有门窗早已被封死。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
倒油放火,生死决绝。
火势凶猛异常,转瞬间将整座戏院笼罩其中。
倭寇们顿时惊慌失措,开始四散奔逃,但此时生路早已断绝,所有能够逃生的门窗都已被封死,他们根本无处可逃。
绝望之下,只能在这片火海之中苦苦挣扎。
咒骂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场面混乱不堪,狼狈之极。
而戏台之上。
熊熊大火之间。
李香君依旧柔美地甩着水袖,神情岿然不动。
老祖宗曾立下过规矩立下的规矩:八方听客,一方凡人,八方鬼神。
一旦开嗓,就必须唱完。
只听她咿咿呀呀地唱着:“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情浓何处消~~~”
那唱腔越来越悲壮,越来越激昂。
那一抹身影,也彻底被掩盖在倒塌的桩梁之下。
火势熊熊,裴宴之与倭寇同归于尽。
每每讲到这个故事,到最后,老高总是泪眼婆娑。
“一折水袖,换来了安远县的平安长久。”
可现在,已经没什么人记得这个故事了。
他上年纪了,记性越来越差。
他怕自己忘,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念叨,念得让旁人心烦。
可这一次,一向毛躁的小孟却难得地噤了声。
在老高的描绘下,将那个浓墨重彩的故事继续种在心头。
一小,一少,一老。
也许多年后,讲故事的人变成了小孟,再过十几年,又变成了林林。
岁月的河向前奔走,他们渡过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时代。
创新,改编,融合...
可不管过去多久,华夏的文化根基永远不变。
前头连着古,后面跟着今。
一脉相承,永不磨灭。
小孟擦干眼角的泪花,露出和以往一样混不吝的笑容:“师傅,您再给我们唱一段呗?”
从回忆中被唤醒,老高摩挲着手上戏服的布料,应道:“好啊,好啊。”
再唱一段罢,它叫戏曲,也叫国粹。
人潮涌动的《蒙面歌王》录制现场。
那歌声还在继续。
“你方唱罢我登场。”
“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
“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
“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
众人沉醉在古朴的唱腔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