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芸芸的这次破题十分扎实,且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直接为下文起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了这个破题,哪怕功底很一般的读书人,只要熟悉八股文的章法,也能作出一篇不错的时文。
袁源又赞叹了一番,然后道:“我有一题,若你破得好,我当退避三舍。”曾芸芸觉得有点头疼,不是因为破题难,而是袁源没完没了的问题。她打算,做完这道题,无论如何不陪袁源耗下去了。他若想问,自去问别的学生。曾芸芸想:你是否退避三舍我不管,反正我很快就退避三舍。看到曾芸芸不语,袁源以为她紧张了。不过想到自己的题目,袁源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笑容还有点狡黠的味道。
袁源道:“你且听好。子曰。”
讲堂内寂然无声,大家都支着耳朵,想等袁源说完。在这些学生的眼中,这已经是一场超乎寻常的较量。刚才曾芸芸的破题,仿佛给他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肖平还好,稍稍淡定,他能接受曾芸芸如此优异,有心理准备。其他的人都被震撼了。哪怕是殷志,也不得不承认:我不如曾云云!
如今袁源再度出题,大家急切地想听完这个题目,不仅观察曾芸芸的应对,也考量若是答题人换成自己,又能做到什么程度。谁想到袁源不再说了。大家有点惊讶:难道先生把刚刚想好的题目忘了?前两个字是“子曰”,很明显这道题应该出自《论语》。可是《论语》中以“子曰"起首的句子太多了,袁源到底要以那一句为题呢?袁源脸上的笑并没有消失。他道:“这就是题目。”整个讲堂之内,不由发出了一篇惊呼:
“阿?题目就是子曰?”
“什么?竟然只有两个字?”
“太简单了,简单到无法下笔!”
“这…该不会是先生觉得难不住他,故意出这个题目吧”“哈哈,看他如何破题。我是破不了,不,应该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何止是你,我看没谁能破题。除非乱写一通。”“还好是讲郎随便出的题目。若是县试时遇到这个题目,我肯定只能第二年再考一次了”
所有的目光,再次集中到曾芸芸身上,个别学生甚至露出了幸灾乐祸的表情:叫你出风头,哈哈,现在没办法了吧!看到袁源还在笑,曾芸芸想:这个讲郎真是刁钻,亏肖平前几日还夸赞他。曾芸芸暗暗叹息了一声,道:“那我破题了。”很多学生都捕捉到了曾芸芸的表情,心想:他也没有办法了,终于被降住了。
大家都认为,接下来,曾芸芸肯定是乱答两句,然后讲郎评点几句,讲郎的面子便得以保全了。
曾芸芸很快给出了答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曾芸芸说完答案,讲堂之内,长久无声。
袁源的笑容也凝住了,一脸不可思议。
不是曾芸芸答得不好,而是大家觉得答得实在太好了,也太巧了!在这样绝伦的破题面前,他们觉得自己不管如何赞叹都要为之苍白。曾芸芸的破题,是直接引用了苏轼的一句千古名言。北宋元祐七年,苏轼接受潮州知州王涤的请求,替潮州重新修建的韩愈庙撰写了一篇碑文,名为《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十分崇拜韩愈,在这片碑文中,苏轼给予韩愈极高的评价,如“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文章的开头则是这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曾芸芸选择了暗破这种方式。袁源给出的题目是“子曰”。子自然是孔子,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言,多为至理名言,为天下读书人所信奉。曾芸芸借苏轼对韩愈的评价,高度赞扬了孔子言语的地位。起于布衣,好为人师,言语为后世读书人之圭臬。这种评价,很难转移到别人身上,除韩愈外,孔子最合适。若是其他文题,大概还有很多破题方式,但这一题,似乎只有这个答案最符合标准,恰恰被曾芸芸找到了。
袁源感觉自己已经不需要再点评了,他可以就这个破题赞美一万句,但更有力的方式是不发一言,随大家一同静默。“真是巧极,妙极!"大家愈想,愈觉得精彩。隔了很久之后,大家纷纷啧啧称赞。
还有一部分学生依然没有言语,但是脸憋得通红,恨不得将这个破题据为己有,又恨不得代曾芸芸告诉全大明的读书人。肖平也转过头,看着曾芸芸,脸上带着笑容。除了惊喜,他还有莫大的激动,乃至感恩。
若说整个讲堂内唯一的例外,只有殷志。听了曾芸芸的破题之后,他的脸突然变得煞白,哆嗦的嘴唇在喃喃自语:这样的人物,我如何比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