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现如今提尔的各项改革,也确实陷入了一个困境。
伊莎贝拉与巴利安带来的人太少,不足以直接接管这边的领地,他们是通过大量的利益交换,才构建起当下这个行政状态。
同时,王权也并没有直接的进行任何转移,而是停留在了西比拉手中。
在如今居伊归来之后,西比拉的态度其实也开始有些模糊了。
不少贵族群体,都聚拢在耶路撒冷宗主教伊拉克略旗下,开始公开的串联。
巴利安与伊莎贝拉等人,之所以没有同这些贵族直接翻脸。
其实有一个原因在于,那些贵族们,并不是非常坚决的反对改革。
他们其实是在反对改革的红利,没有被他们这些贵族吃干抹净。
而这其实也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12世纪发展生产力,最要命的一点在于什么呢?是技术的不充足么?是思想的保守呢?还是说在于某些传统势力的反对?
都不是,最最要命的一点在于消费者群体。
与后世那雄厚的市场相比,这个年代的消费者团体所能进行的消费,可谓单薄的可怜,而这个时代的生产出的商品,也会因为一些最寻常的冲击而功亏一篑。
故而在提尔,盖里斯让伊莎贝拉他们直接免除人头税,并降低田税,就是为了让农民群体多上那么一点可怜的消费能力。
而就这点增加的消费能力,都使得提尔的物价发生剧烈波动,以至于影响到市民阶级的生活,可见这个时代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在维系着怎样一个危险的平衡。
要么消费能力不足,生产出的商品无力销售,以至于生产者破产;要么消费能力一点简单的过剩就能造成物价的上涨,就能影响到其他人群的生活。
这却就是提尔所面临的处境,因为消费者市场的薄弱,任何一点波动都让人难以忍受。
给工坊降税,压低物价,是处理城市内部物价矛盾的方式之一。
至于出口?
这年头,提尔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欧洲,在欧洲没有发现美洲金银矿前,欧洲具备消费能力的人群其比例,只会比耶路撒冷王国更低。
要知道耶路撒冷王国的城镇人口占比是长期超过25%的,而欧洲的城镇人口占比则是在整个中世纪从未超过10%。
这不到10%的城镇人口比例里面,又有多少是低消费能力的城市贫民呢?
稍微估算一下,就会发现整个欧洲具备消费能力的群体,可能都无法超过两百万,分摊到一个个国家手里,那么也就几万到十几万之间。
如果指望外部市场,能够消化掉日后第二王国的产出,这就大概率是一件极端尴尬的事情。
可以说,议会中的矛盾,便在于改革的红利,到底是被贵族侵吞,又或者说是去培养新的消费市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