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黄忠请随,刘备志在吞魏吴6k
江陵。
刘备斜倚凭几,闭目静思,马良和程畿侍立左右。
诸葛亮曾私下询问刘备:为何不令法正随军?
刘备的回答是:朕岂不知兵?时无曹操,天下谁敢与朕争锋?
单论军事,刘备跟曹操其实是同一类人。
都属于打了一辈子仗,在战场上刷了大量经验成长起来的一方雄主。
二人都有个共同点:百战不死,化为宿将。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句话,并非是曹操的吹捧。
演义弱化了刘备的战场指挥能力。
如诸葛亮、庞统、法正,更侧重于在战略上给刘备指明方向,具体的战场指挥,大抵都是出自刘备之手。
以前打汉中的时候,对手是曹操。
刘备不敢有丝毫的托大,法正在前线,诸葛亮在后方,文武精锐齐出,方与曹操在汉中平分秋色。
如今。
曹操不在。
刘备自问天下无敌手,自然有了取舍。
调入荆州的文武中,不论是马良、程畿,还是黄权、辅匡、冯习、张南、傅肜、吴班、赵融、陈式,都只能算刘备麾下二流文武。
一流的诸葛亮、法正留下了。
一流的马超、赵云留下了。
甚至就连汉中之战提拔的魏延,能力不俗的李严和孟达,都被刘备安排去谋划武都郡和阴平郡了。
若不是张飞屡屡来信,刘备连张飞都不想带。
用刘备的话来讲就是:荆州有云长和吾儿在,打个襄阳和樊城,难道还要朕荆益文武精锐齐出?
从更深层面来讲:只带一群二流文武,刘备也存有培养军中年轻一辈的用意。
静思间。
陈到自外而来,小声禀报:“陛下,后将军请见。”
刘备微有惊讶。
这次调兵遣将,刘备同样没考虑黄忠。
“准。”
沉吟片刻,刘备令黄忠入内。
不多时。
黄忠大步而来,拱手就拜:“臣,后将军黄忠,请命为陛下牵马!”
先前,黄忠因在成都闲得无聊,就告假带着亲随游猎诸郡。
等黄忠得到消息,刘备早已离开了成都。
黄忠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我就出去游个猎,陛下就不在成都了?
于是黄忠匆匆赶来江陵。
黄忠深知:军令不能朝令夕改,大军都调度了才来请命,刘备不可能为了黄忠就更改既定部署。
故而。
黄忠直接来个弯道超车:我不带兵,我就给陛下你牵马就行!
换而言之:战场形势万变,只要天天在刘备眼前晃悠,就一定能觅得机会。
听到黄忠的请命,马良和程畿的脸色都变得怪异,似是在极力忍笑。
能不能注意下形象?
你可是大汉的后将军啊!
刘备听得头疼:“汉升,你乃后将军,替朕牵马,成何体统!”
黄忠昂声高呼:“若无陛下慧眼识才,臣也只是区区一介假裨将军;陛下对臣有知遇之恩,臣不能不报,臣为陛下牵马,亦是效仿古人结草报恩。”
看着黄忠那一副“不让我去我就赖着不走”的样儿,刘备扶额问道:“汉升啊,来之前,看了什么书?”
黄忠不假思索,坦然直言:“《左传·宣公十五年!”
结草报恩的典故,就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显然,黄忠来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准备了说辞!
见刘备不应,黄忠以袖掩面而“泣”:“臣自随陛下入川,至今已有十年,每逢佳节,倍思故亲,请陛下允臣告假数月,臣想回一趟南阳,祭祀先祖。”
马良和程畿纷纷瞪大了眼睛。
回南阳?
干脆直接点说要绕过襄阳和樊城直接去打宛城。
你一个厮杀汉,学儒生玩什么掩面而泣啊!
“汉升啊,你也一把年纪了,别让小辈们看笑话。”刘备闭眼不忍直视。
黄忠声色更“哀”:“臣老了,臣不中用了,臣这就回成都.”
“打住!”刘备打断了黄忠的由“泣”变“哀”,应许道:“既然来了,就暂时待在江陵。军令不可朝令夕改,就许你:替朕牵马!”
黄忠瞬间由“哀”变“笑”:“陛下英明,臣牵得一手好马!”
看着黄忠乐呵呵的转身离去,刘备也不由摇头轻笑:“这老汉升,一把年纪了也不肯在成都歇着,非得跟着朕军中劳顿。”
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身份渐尊,刘备几乎不再有亲自上阵厮杀的机会,可刘备又很怀念上阵厮杀的锐意和热血。
昔日。
黄忠主动来请命跟着刘备入川,为了让刘备同意,黄忠更是以委质的方式。
换而言之:黄忠的命,就是刘备的。
因黄忠不服老想进步而大受感触的刘备,心一软,就将黄忠编入了部曲。
原本刘备对黄忠并未抱有多少期待。
不是刘备不看重黄忠。
看走眼的也不止刘备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