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恳请陛下核准。
刑部尚书,礼部尚书两人眉头紧锁,堂下烛火摇曳,映照着他们冷峻的苍老面容。他们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听着两人的陈述,心中却早已暗潮汹涌,暗自凛然。
海瑞与包拯,这两位短短几日便在朝堂之上赫赫有名的同僚,行事刚正不阿,断案铁面无私,如今他们一同提勾过来的这份名单,着实透着古怪。刑部尚书的目光缓缓扫过那纸张,上面列着的一个个名字,看似普通,却隐藏着诸多疑点。
近些时日,朝廷各部仿佛被一股暗流悄然渗透。这些神秘出现的官员,无一例外,履历都简单得近乎可疑,档案中不过寥寥数语,粗略记载着出身来历,便被直接提归各部,安置在那机要的案牍库中。平日里,他们低调行事,可一旦处理起相关事务,却全然没了新人的青涩,个个得心应手,手段老练得让人心惊。
刑部尚书,礼部尚书,深知,官场如战场,一步一个脚印方能站稳脚跟,这些人却似凭空冒出,毫无根基却能迅速融入,游刃有余。更令人心生寒意的是,陛下对他们的官位品阶竟是直接核准,毫无转圜余地,也不容旁人置疑半分。
这般特殊待遇,两人心中明白,亦或是直接受命于陛下,作为秘密心腹的心腹,行走于朝堂。只是,这股新兴势力的崛起,究竟会给朝廷带来怎样的变数,是福是祸,他们,如今也只能在这权谋漩涡之中,步步为营,陛下心思如渊,如传说般的那般拥有天授,天眷。
唉,我们这一批,上了年纪的改革派官员,皆是陛下的马前卒啊!
李景炎扫了一眼名单,微微颔首,洞若观火的察觉到了两人,或其他改革派官员心中所想,却没有解释什么。这些都是“九大学府。”征召来的,华夏历朝历代,经过系统筛选的中下层的能臣干吏,和召唤来的华夏英杰,这些人每一个都是将来凝聚气运王朝,结结实实的钉子和支柱,根本不是其他气运王朝可比的。
皇帝李景炎目光扫视一周,缓缓开口:“朕今日核准名单,思绪万千。我大燕于乱世中崛起,时至今日,已呈蓬勃兴盛之象。然朕深知,欲求长治久安、持续繁荣,现行律法诸多条款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亟待修订。”
“单论商业,过往律法对商人束缚重重,从经营类目、交易范围到行商路线,皆有严苛规制。诸位爱卿想想,商人畏首畏尾,不敢放开手脚经营,市场怎会有活力?长此以往,商业发展举步维艰,于国于民何利之有?”李景炎微微一顿,眼神愈发坚定。
“未来我大燕必将四海升平,百姓富足,城市街巷日渐繁华,自变法之始,正是商业腾飞良机。朕以为,当适度放宽对商人的种种约束,简化繁琐审批流程,让他们能够便捷地拓展生意。譬如,允许跨区域的大宗贸易,鼓励新技术、新商品的流通与推广。”
“如此一来,商业繁荣,则税收自会源源不断流入国库。有了充足资金,我大燕可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强军固防,诸多利民强国之举方可顺利施行。朕心意已决,“所以朕要,制定一部关于商业的律法。”李景炎龙袍一挥,站起身来,身姿挺拔,尽显帝王威严:
“这部律法,需全方位权衡利弊,精准施策。于市场准入,不论出身贵贱、籍贯何处,只要身家清白、诚信经营,皆可申领商牒,踏入商海,为商业注入多元活力。”
“征税之规,亦要革新。摒弃过往繁杂苛税,依行业盈收、经营规模合理征取,杜绝竭泽而渔,护商人逐利之余保国库丰足。再者,契约纠纷处置当从速从公,设专司衙门,精挑断案能吏,依循律法细则,保障交易公平公正,令商人无后顾之忧。”
“还有,为激励商业创新,对首倡新业、开辟商路者,官府当酌情嘉奖,或赐匾额荣耀其门楣,或予银钱助力其拓展,使我燕地商业蒸蒸日上,傲立诸国!朕责令各部即刻着手筹备,广纳贤才智士建言,务必使这部商业律法,其中新设的农法亦然,他们必将成我大燕昌盛之稳固基石,望诸卿齐心协力,共促律法革新,为大燕万万世,奠基。”
“然商业律法的调整,刑法与之关联部分也得适配。商人逐利,若放开约束,难免有不法之徒,届时需明确对应刑责,防其扰乱经济、危害民生。”
李景炎的话语掷地有声,御书房为之一静,朝臣们纷纷领命:“臣等,遵旨。”
一旁的刑部尚书,上前一步,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臣有本要奏。如今京城大狱人满为患,狱中重要人犯还须陛下勾决,然臣在梳理案件时,深感现行刑法条例或有不明、惩处失当之处。有些案子定罪量刑全凭旧例,缺乏精准标准,致使狱中人犯积压,司法流程迟滞。恳请陛下恩准,重新审视、改善刑法细则,使律法更公正严明,狱政得以疏解。”
李景炎微微颔首:“爱卿所言甚是,朕亦有所察觉,律法乃国之重器,关乎社稷民生,自当严谨完备。既现有刑法条例弊病丛生,爱卿可有章程?不妨说来听听。”
刑部尚书闻此,眼中一亮,拱手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可先遴选朝堂内外熟知律法、刚正不阿之士,组成律法修订专组,广纳各方意见,无论是地方刑案卷宗,还是诸司衙门办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