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清 > 其他类型 >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 236.第236章 谁都容不得犯错

236.第236章 谁都容不得犯错(1 / 4)

第236章 谁都容不得犯错

以上言语不是宣言,而是又一次的划线,刘据给自己臣属划的——太子宫行事准线!

俗话说: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主将的能力、手腕,会很大程度影响团队的办事方法、处事原则,如果主将能力不明,麾下就会犹豫、彷徨。

此刻正殿内在座的人,难道真的都很怂?

一谈起革新九卿,全都噤若寒蝉?

不然。

就拿今夜表现最突出的东方朔举例吧,世人皆知他是辞赋大家,又有《答客难等名赋传扬天下。

可读过《答客难的人都知道,东方大家写的这篇赋,是在对陛下发泄不满!

对皇帝都敢撩几下,何况旁人?

馆陶大长公主年过甲时,找了一位男宠董偃,喜爱的不得了,又是钱、又是亲自出面捧他。

甚至将其引荐给刘彻!

董偃也十分会来事,对天子毕恭毕敬,想着法子逗乐皇帝,时间一长,皇帝就让其经常出入宫廷。

那时,作为同样能随意进出未央宫的东方朔,却对这个靠‘卖肉’上位的董偃不以为然。

有一日。

董偃再次入宫,东方朔却堵住殿门,不准他进入,当着对方的面,直接跟皇帝列数其人三大罪状——

私交公主,败坏风化,蛊惑君王!

当杀!

杀,碍于馆陶公主的颜面,自然没杀。

不过因为东方朔坚持不准董偃入正殿,那日设在宣室殿的晏请,皇帝只好换了一座偏殿,另赐东方朔黄金三十斤……

仅从以上履历来看,东方朔绝对和‘怂’字不沾边。

从先前商议任官回避制度、监察制度时的口若悬河,也能看出他的胆量。

那为何偏偏涉及到九卿,他就闭嘴了呢?

很简单。

东方朔没怂,但他怕太子会怂!

任官回避、监察机构,这两件事都有皇帝背书,当今天子是个什么脾性,大家都知道。

可太子的脾性、在国事上的脾性,外人还真摸不清楚,况且太子一开口,就是要动比地方官吏麻烦百倍的九卿!

不止东方朔。

庄青翟等人哪个不心里打鼓?

他们怕太子是三分钟热度,怕太子脑袋一拍,张口就来:“我要革新九卿!”

革新不是过家家、不是喊口号,没有一个坚定的支持者,遇到反扑,是要死人的……

岂不闻。

先后官拜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的王臧?亦或者官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等职位的卫绾?

他们两个地位显赫的朝廷大员怎么死的?就四个字——

建元新政!

但凡朝堂上涉及革新的事宜,倘若没有一个坚定的主导者,很容易半路夭折,献策者也落不得好下场。

现如今,皇帝之所以说改哪个就改哪个,还永远不缺为其冲锋陷阵的人,那是因为皇帝掌权后,立刻大肆清算太皇太后留下的余党,替两位死于狱中的老师平反!

换言之。

臣子们对皇帝的信心,是用王臧、卫绾的血换来的!

那太子宫此刻在座的臣子们,对太子有此类义无反顾、坚定不移的信心吗?

实话实说,没有。

如内朝那般召集近臣,由太子完全主导的商讨国事、制定国策,今夜还是第一遭。

迄今为止,还没有谁替太子的执政生涯祭旗!东方朔他们对刘据没有信心,很正常。

所以他们突然无声、突然齐刷刷的看向太子,刘据感受到了情绪,他将所有视线收归眼底,郑重其事的给了回应:

有些事,得罪人,也要做!

孤也不怕得罪人!

反馈给的很及时、很强烈,殿内谨慎的氛围肉眼可见的发生转变。

东方朔看了看左右,同僚们都很含蓄,只好他来抛砖引玉,议一议这个由太子本人提出的想法。

“改九卿制度?”

“……敢问殿下,你想怎么改?改哪几位?”

幕僚们齐齐望来,进入正题,刘据也正色来答:“你若问孤想改哪几位,孤那几位都想改!”

“少府太臃肿,太仆职能过少,郎中令管辖不清,大农令权柄不够,等等等等。”

刘据看向肃然危坐的一众人等,坦言道:“孤对朝廷现行的九卿、甚至不止九卿,孤对三公同样有想法!”

果然够坦言。

给神色严峻的众人些许时间消化后,刘据接着道:“但三公,孤如今还动不了,父皇也不会让孤动。”

“可九卿却能动一动,也该动一动了!”

大汉的三公九卿制度,依旧是继承自秦朝,这个开辟皇帝职业的王朝,留下的影响是巨大的。

然而。

时过境迁,有些秦朝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下。

比如三公,如果适用的话,现在太尉一职上为何没有人影?

再比如九卿。

在水衡都尉府没有建立前,少府管着锻造兵器、营造宫室、各种山海池泽之税,还有皇宫内所有吃穿住行。

还有,尚书令、黄

最新小说: 于彼界重逢 仙尊纵横 照彻山河 官欲道 清冷遇疯批 你的白月光好像是替身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魂医 强娶的夫君是渡劫仙尊 宠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