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赵君德心亏(1 / 2)

贝州这地方,先是窦建德和隋朝官兵大战,再是刘黑闼两次叛乱。

在这之前,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大战。

这么优渥的土地,本该孕养大量人口才对。

却因为大战,一而再的人口减少。

人少了就没人种地,别说什么人少地多,各家就能分的更多。

老百姓也是人,不是种地的器械,一个人一年最多只能种几十亩地。

大唐的律法和赋税,都是李渊当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

因为隋朝是按照一户来收税,所以唐朝初期也是按照户来税收。

朝廷律法是说,十八岁的中男,可以领一百亩地。

其中八十亩地是官田,二十亩地是永业田。

官田死后要还,永业田死后不用还,可以让子孙继承。

但是女子就不同,女子只有四十亩官田,不给永业田。

而一户人家,要缴纳三种赋税。

分别是粮食,二十天徭役,再就是布。

服徭役自然是男子去,而女子就是缴纳布,然后一起种地。

这打仗,永远是男子死的最多,家里寡妇也跟着多。

可是朝廷的赋税可一点没少,你该给多少还是多少。

树挪死,人挪活。

那些女子没办法,要么改嫁,要么回娘家。

这些女子可都还继承了亡夫的永业田呢。

无论是去改嫁,还是回娘家,都带着去。

朝廷给的方案里,并没有包括怎么处理这些永业田。

永业田可是不收税的,是真正的私产。

黄河分支沿岸的百姓都不答应,就是因为会占到他们的永业田。

可是赵君德是什么人,为了政绩不择手段的人。

他直接就下令强行毁掉田地,当时正处在六七月份,正是粮食快收割的月份。

这么一闹,就激起了当地的百姓愤怒。

贝州是在河北道,河北道曾经就是窦建德的大本营,唐朝在当地的影响力本来就不大。

这么一闹,激起民愤,就发生了百姓冲击县衙的事情。

虽然赵君德后来把事情按压下去,但还是惊动了长安。

不惊动不行,这就是造反的行为。

多少起义军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冲烂当地的府衙。

赵君德没办法,只好给长安派来的御史送礼,这才把这事糊弄过去。

可修筑蓄水坝的事情还得干,赵君德只好拿着钱到处去收购那些永业田。

地是买来了,可钱花了四分之一。

加上武德九年,突厥来犯长安,贞观元年又在到处安抚百姓。

各地的州县,为了挽回被突厥袭扰造成的损失。

这修建堤坝的木料石料,也纷纷跟着涨价。

这就导致了,这些蓄水坝不能全部修好,全部只修了原本计划的一半。

按理说,没钱就和朝廷要,反正赵君德自己也没贪污。

可是当时朝廷的钱都赔给了突厥,这笔修黄河堤坝的钱,都是李世民从自己的内帑出的。

一但把事情报上去,朝廷肯定派人来查怎么回事。

那赵君德逼民造反的事情就瞒不住了,赵君德可不想自己的仕途就此止步。

只好谎报当地出现天灾,但又不敢说很严重,就说是个别小地方出现。

这种事情,朝廷肯定不会派专人来。

就是让当地主官,先找当地大户借钱,然后等收税的时候把钱还给当地大户。

赵君德借到钱,就拿这些钱去修蓄水坝。

谁知,今年他又这么说,正好赶上了裴寂鼓动各地刺史,一起给李世民添堵。

赵君德也就被当成同犯,被罢官了。

这一连串的事情,赵君德怎么敢对李世民说?

相比蓄水坝又倒了,最多就是办事不利,顶多再罢官。

可如果他把自己,逼当地百姓造反的事情说出来,那李世民能把他的肉剐下来熬汤。

虽然如此,赵君德毕竟当了十几年的官,怎么会不知道怎么说才能最小化罪行。

显德殿内,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

赵君德先是规规矩矩地给李世民磕了个响头,额头与青砖撞击,发出沉闷声响,而后才缓缓开口:

“陛下,臣罪该万死,此次贝州河堤之事,确是微臣办事不力,辜负了陛下的信任与重托。”

他微微顿了顿,喉结上下滚动,继续说道:

“只因当初修建蓄水坝的时候,会占用到当地百姓的永业田。

微臣思来想去,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便自作主张。

从修缮款项中拿出一部分,用以收购百姓的永业田。

导致当时修缮的钱款不足,未能按照工部要求修建完整的蓄水坝。”

一番话说出来,赵君德的人设也立足了。

虽然赵君德没说什么顾忌到朝廷没钱,为了百姓的话。

但如果按照赵君德的话,就是一个妥妥的为国为民的好官。

所谓的:不争便是争,争便是不争。说的就是赵君德现在的表现。

说一万遍,不如别人自己想一遍。

最新小说: 战国之燕歌 穿越原始之魂 娘子大婚选白月光,王爷我要君临天下 让你管封地,没让你治下人均暴富 打造最强边关 落魄秀才,开局自毁前程 北纬30°绝密事件簿[悬疑探险]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 想架空我?朕乃天命大暴君 红楼之江山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