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考验
秦王府,议事厅,
众人皆坐,独立在堂上,一风尘仆仆的侍卫惹人注目。
“三位将军,两位战死一位下落不明,荣老公爷为康王殿后,重伤被北蛮俘虏生死不知。如今整个大同镇戒严,只准进城不准出城,已无法打探消息了。”
秦王面色愈发凝重。
康王不仅战败,而且还封锁消息,如今是比他预想中最差的局面还要差。
送去的书信还是晚了一步,连送信人都险些回不来,幸好秦王府的精锐勇士素质过硬,带回了这关键的情报。
“孤知道了,先下去歇息吧。来人,赏了。”
待侍卫退出,堂上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
“康王本就不是个带兵打仗的料子,赶着去北御强敌如何不败?”
“当下不是败不败的问题,而是他康王府安然无恙,败军之将是我秦王府的几位将军,很可能先将这脏水泼到殿下身上。”
“何止如此,边关被破,晋中百万百姓都将遭受劫掠。几日前就吃了败仗,大军损失惨重,如今北蛮恐怕早就过了长城了!”
“陛下只是生病,又不是糊涂了,接下来肯定是要将兵权收回,交给殿下,各位还是做好给康王收拾烂摊子的准备吧。”
“……”
岳凌一直看着秦王的面色,缄口不言。
过了半响,众人还没能议出一个章程,始终是各说各话,谁也说服不了谁。
终于,秦王重重拍了下桌案,“够了,且一个个说来。”
又一人进言道:“今日殿下见到陛下了吗?”
秦王紧皱着眉间摇头,“未曾。”
按理说,他能得到消息,父皇也自该得到了消息。父皇能稳固朝政这么多年,锦衣卫真不是吃白饭的。
可父皇依旧对他避之不见,仍称病体未愈,不能见人。
一句未曾,众人皆知,当今圣上对秦王府的信任已经近乎于无。
昔时,只要九边有难,元庆帝便唤他的好二郎入宫,亲自为其披甲送行,眼下是病卧榻中,也不让秦王进宫侍奉左右了。
这前后差距过大,引得众人叹息不已。
最是无情帝王家,便正如此时。
又各自讲了一轮自己的看法,诸如于朝堂争取披挂上阵,整军备战,或是利用朝堂倾轧给康王和元庆帝施加压力,等等对策,便就都出了堂门,独留下了东方治和岳凌两个人。
堂上灯火通明,多名宫女将堂上清扫干净,换了软椅与二人,坐于秦王下首左右两侧。
香炉中燃起檀香,缕缕青烟直上,沁人心脾,使人能够保持头脑清醒。
秦王轻抿着茶水,缓缓开口:“岳凌,你有什么看法?”
秦王直言不讳的来问,岳凌明白,三名秦王器重的将军不在,他的机会来了,眼下正是进入核心决策层之前的考验。
封建社会,是处处都在吃人的社会。
岳凌一路上能如此威风,在荣国府上面对一品诰命也能据理力争,凭借的便是腰间的龙纹白玉牌。换句话说,是眼前这个中年人的信任。
但他目前毕竟没有实职,而秦王也没有荣登大宝,这一份地位犹如浮萍,下一刻就不知会被风吹至哪里。
哪怕是为了给林妹妹更好的生活,岳凌也该再往上进一步了,总不能真要给林妹妹当家教,抱上大腿躺平过完穿越的第二生。
岳凌不再藏拙,角度清奇的答道:“末将认为,如今的关键不在于边关,而是在于康王府。”
秦王的眉头微挑,愕然问道,“康王府?难道边关的百姓不重要?”
岳凌也不避目光,回应道:“边关的百姓固然重要,但对于康王更重要。此次出征,是康王立功心切,若是最终落得一个晋地生灵涂炭的结局,即便再有秦王府的参与,他也难以脱开干系。”
“而且,康王并不是个酒囊饭袋,出征敌不过北蛮,然守城有余。晋中边塞,战乱不断,各处城池,关隘城墙高筑,民风彪悍,利于守城。而北蛮以骑兵为主,不善攻城,故此不足虑也。”
“秦王殿下,如今最关键的不是边关的战事,反而是康王府的动向。康王不能得到战功,在朝中的威望自然再敌不过殿下。如今陛下疾病缠身,立储之事固然会再端至台面上来,如果康王不想放弃,便只有殊死一搏,这一条路走了。”
秦王才端起茶盏的手,又放了回去,一脸难以置信道:“皇兄安能行此无君无父之举?岳凌,你实在太过危言耸听了。”
一旁东方治不再旁观,轻咳了声道:“殿下,岳小友说的不错。即便康王行不出此等倒行逆施之举,且不要忘了,他背后的势力,承担不起他夺嫡失败的后果。”
“康王广结朋党,寻助力来对抗我府,如今也正是反噬的时候了。他身处旋涡之中,自然身不由己。也正因为有此等大势,康王哪怕有一丝丝欲望,也会被扩大的如瀚海一般宽广。”
闻言,秦王不忍深深叹息了声。
良久,才又开口道:“也罢,岳凌你近日注意康王府动向,若有异常,尽快来与孤禀报。”
岳凌起身拱手,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