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个别人也就罢了,可是联合参刘基的大臣可不在少数。
其中更是以督察院的名义上报奏折,要知道督察院可曾经是刘基领导的部门,曾经的老部下也有不少都参与进来了。
这让朱元璋不得不重视起来。
说到底,松江特区的实际主导人是他朱元璋,刘基不过是执行者,松江特区连续两年为大明国库提供支持,特别是去年,一个特区就几乎顶了大明其他地区拢共的收入,这不仅让大明国库难得的扭亏为盈,也让朱元璋脸上有光。
但是,现在说松江特区礼崩乐坏,藏污纳垢,实际上是在打他的脸。
奏折很长,他刚看了开头就已经被气到了。
然而,这封弹劾刘基的奏折并非无的放矢,空穴来风,而是事例详实,有理有据,显然是花了不小的功夫去收集整理而得。
奏折上弹劾刘基的第一条,就是刘基为了发展纺织业不择手段,在棉花短缺之际,要求各级官员乃至地方的地主乡绅无论想什么办法用什么手段都要搞到棉花,因为发展纺织业是国策,片刻缓不得。
于是,有官员为了逼百姓种棉花,不惜马踏青苗。
更有甚者,在青浦区,有官员直接开闸放水,水淹农田,迫使百姓改种棉花。
许多百姓秋后没有了收成,直接断了炊。
刘基就都让他们进厂织布,进厂织布就种不了地,不进厂就要饿死,所以他们只能够选择进厂织布,然后将地卖掉。
一来一回,松江府直接大半的百姓没有了土地,沦为流民。
兼并土地。
第二条,因为刘基大肆鼓吹商业,弄得松江特区乌烟瘴气。
都知道棉花能赚钱,地主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佃农赶走,转种棉花,被赶出家园的佃农,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
有地的农民被迫卖掉土地成了流民,没地的佃农被赶出土地,同样成了流民。
这就形成了大量的流民。
而这些流民为了生存下去,大部人进入了纺织厂纺纱织布,靠每月领工钱生存,而一部分的流民则是沦为三教九流。
所有人的眼里都只剩下银子,为了银子,坑蒙拐骗,男娼女盗,什么都有人干,伦理纲常,都已经开始崩坏。
第三条,因为刘基把大量的农民变成了流民,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进入了城镇,农村几近无人。
农村人口的流失,使得大量的荒地没有人开垦,而已经开垦的土地则是种起了棉花,这般下去,相信不久的将来,大明将会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今年不出现,明年不出现,后年,再后年必出现。
到时候,没有了粮食,有再多银子有什么用?银子能吃吗?
而百姓们都成了流民,聚在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他们不反谁反?
“松江地区短期内看虽取得一定成绩,赚取了一些银子,但那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若放任刘基欺上瞒下,鼓动商业,动摇农桑国本,必将酿成人祸,还望皇上明察!”
看罢奏折,朱元璋眼中早已腾腾燃起怒火。
他当然知道,这篇奏折当中涉及到了旧地主阶级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的权利争斗,但他也知道,奏折里提到的问题绝非空穴来风,而这些问题刘基并没有跟他提过。
他完全信任朱辰,但并不代表他完全信任刘基,而且朱辰无可取代,但刘基不一样,如果刘基真的胆敢欺上瞒下,中饱私囊,他绝不心慈手软。
“来人,去把毛骧叫来!”
片刻之后,毛骧疾步前来。
“臣毛骧,见过皇上!”
朱元璋直接将手上的折子丢给毛骧。
“毛骧,你去查一下,这上面说的是不是真的?!”
“是!”
毛骧应诺,随后退出,隐入黑暗中……
……
“儿臣见过父皇!”
“臣徐达,见过皇上!”
看着眼前风尘仆仆的二人,朱元璋总算是展露笑容:“起来,快快起来!”
“你们二人好样的,真是好样的!咱得知你们回来,是乐得一宿没合眼啊,你们为我大明炼出钢铁,当属旷世奇功一件,比北伐大捷还要厉害,还要让咱高兴,哈哈!”
朱元璋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要知道,朱标和徐达用平炉炼钢法炼出钢铁的消息,连朱辰都很惊讶,而且朱辰说了,能够批量炼出钢铁,是走向工业革命路上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一环的实现,很多东西都可以提速了。
“走走走,陪咱喝两盅。”
朱元璋兴致勃勃,拉着徐达把酒言欢。
两人上一次喝酒还是徐达北伐得胜归来,到现在也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一起喝酒了,朱元璋喜欢和徐达喝酒,因为徐达懂分寸。
如果说以前还有顾忌,那么现在知道未来一切的朱元璋对徐达可以说是非常的信任,而且两人现在也结成了亲家。
拉着徐达去喝酒,朱元璋不忘转头对朱标道:
“标儿,你就别去了,你先去见见你母后吧,这么久没见你,你母后怪想你的!”
“是。”
朱标应诺,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