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走,我们回去劝一劝王上!”
说着他就站起身来,想牵孩子转身去正殿。他是聪明人,从韩国王族自取灭亡一事上,早已窥见了“民心之于朝堂"的重要性,当然不希望看到秦国重蹈覆辙。
李世民忙用力拉住他,
“不用了阿兄,隗状已经去劝了!”
以隗状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性子,他一猜就知道对方去找秦王做什么。他迎着张良担忧的目光,继续解释道,
“你放心,我阿父不会大开杀戒的,他不是那种滥杀无辜的人…”张良有些急切道,
“可如今大业当前,就算他前去邯郸只杀一人,四国也必会拿来大做文章,秦王何不暂且放下私人恩怨,待六国覆灭、人心安稳后再去报仇?”李世民伸出小手指数着,认真为他分析,
“阿兄你先听我说,我为什么不劝阻此事?一,我是想趁那些恶人还活着,让我阿父得偿所愿,了却一桩陈年心事;二,我知道,我阿父做出前往邯郸的决定,绝不仅仅是为了报仇那么简单,正因为秦赵两国有深仇大恨,他才更要这么做”张良的目光倏地一转,顷刻间就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王上想借着此举,来震慑赵人?”“正是!赵人之中,仇恨秦国的并不在少数,我阿父亲自去邯郸,是想用那些旧日恶人的性命,来震慑归秦后妄想作乱的赵人!”这一点,精于兵道的李世民,早就悟出来了。如果秦王特意跑去赵国,只是为了报个旧仇,那他返回秦国时,为何要舍近求远,特意跑去太原绕一大圈,再从上郡迢迢绕回咸阳?可见,史书上“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的记载,已经告诉了世人一个掩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秦王知道,随着赵国这个强国的覆灭,列国必会生出警觉之心。这就意味着,灭赵之后,山东诸国很可能会突然联军对秦国发起攻击,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样一来,秦国后方的稳定就尤为重要一一尤其,已被收入囊中的赵国故地,绝不能发生叛乱事件,以免大军陷入应顾不暇的困境。
所以,秦王才会亲自赶去邯郸,杀那些"与母家有仇怨"的恶人,又在坑杀对方后,经由赵国北地一路绕去边境太原,这一切,都是为了表明他的态度:如果赵人安分守己,秦国绝不会为难他们;如果有人想跟他作对,必诛之!张良点点头,若有所思道,
“看来,王上此行真正的目的地,是赵国北边那些跟燕国和草原相接的边境,他返程时,必会从太原上郡一线绕回来…”李世民闻言暗暗惊叹。
难怪后世称张良为“谋圣",如今还不到二十岁的他,就能凭着这寥寥数语,分毫不差地推断出秦王下一步究竞想做什么…真不负刘邦那句“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盛赞!这时,张良突然话锋一转,
“世民,方才你说,魏王想煽动颍川郡的韩国豪族,伺机在新郑发起叛乱吗?”
“嗯嗯,刘季在信中是这么说的。”
张良立刻俯身把李世民抱起来,迎着吹面的春风转身快步朝正殿走去,声音随风飘散在空中,
“既然是这样,我可以去新郑联络故人,走,我们现在去见王上!”盘旋在一旁为小主人放哨的威风,也跟着兴奋地扑棱着翅膀追了上去。这回,秦王终于卸下了因为那个梦而对刘季的不喜,转而开始称赞对方“有智谋,忠心"。
因为,在收到对方费尽心思送来的密信后第三日,负责在咸阳城门严查的中尉军,就抓住了第一批数十人的魏国“商队"。在一番严密的搜查下,士卒从对方的马车座位夹层暗格中、车厢底部捆绑的布袋里、以及车里运送货物的容器里,搜出了大量水银、砒霜等剧毒之物。难以想象,如果这些剧毒被投入井塘中,被灌溉到正在春耕的土地里,将会给咸阳带来多大的损失和恐慌。
秦王欣然许诺李世民,等刘季回来后,必会为他论功行赏,绝不会再带着偏见看待对方。
四月下旬,因为彻查投毒一事耽搁了行程的秦王,终于乘着六马金车,在大队士卒的保护下踏上了前往邯郸的行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他登基后的第一趟巡游。朝中仍由隗状韩非等股肱大臣留守,不过,秦王特意把李斯带上了。等抵达赵国,一些他不便放下身段明说的话,当然要有个人来传达给当地豪强显贵们,没有人比李斯更适合。
而且这趟出门时,一向不喜欢赶路的扶苏,也吵着非要跟世民一起去邯郸,吵得秦王心烦,只好把他也带上了。
这样一来,他闭着眼睛都想得到,自己一路上,会被这两个孩子交替着气成什么样子,尤其是傻乎乎的扶苏一一
还有谁,能比李斯更擅长安抚君心呢?
当然,李世民也没想到,扶苏会要求跟着他们一起去。毕竟,秦王此行不是去游山玩水的,而是去杀人立威的。以扶苏慈悲的性情,他担心对方会因为此事,对父亲生出不满或是恐惧。一路上,他思来想去,干脆把这件事简化成扶苏能理解的逻辑,告诉他“害死人偿命是天理之道,阿父只是想为曾外祖母讨个公道”。扶苏听完李世民的解释,气咻咻挥起小拳头告诉秦王,“阿父报仇时,孩儿和阿弟要帮你递刀!”秦王对扶苏这么快就能接受此事,显然感到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