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私印
今天的天气真的很好,一扫清明雨水带来的湿润气息。泛黄的书页在阳光下微微翻动,有时一页一页,有时风大了,吹得纸张发出哗啦啦的响声。赵明宜去帮年老的寺僧搬经书。梨月见她身上终于有力气了,也愿意动,便没有阻拦。她身体实在很差,这般很难得了。空气中有杨柳叶子的味道。
“寺里种了柳树吗?“她将搬来的书一本一本摊开在竹席上,低声问梨月。“是种了柳树的,寺里西北角的湖边有一大片,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抽完枝,很茂盛了。"梨月往那边忘了一眼,一大片的杨柳在风中轻轻拂动着。其实很好看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小姐似乎不喜欢这个。赵明宜没往那边看,只低低地哦了一声,而后去帮角落阴凉处坐着的僧人录经册。
每年晒完经书都要重新清点一遍,还有一些被虫蛀坏的,也要登记在册。这时候风大了一些,竹席上翻动的书页哗哗啦哗啦。僧人已经找好了那本经书,却说有一本类似的:"《永乐北藏》有名,是明前的著作,只是还有一本《南藏》少有人知晓,是前朝一位清吏司郎中编纂的,您要不要也看看。”他们站在檐下。
王嗣年一边听着,余光却落在承露台角落正伏案录册的女孩儿身上。他看着她跟着寺僧一道晒书,来回跑了许多趟,额头上晒出一层细汗,脸有些红。到荫凉处坐了一会儿,又去帮人抄录书册。“好,带我去看看吧。“他收回目光,上了藏经阁。这边赵明宜心情却是很好,她感觉身上好像有了一点力气,而且僧人都很和善,她帮忙的时候有人与她道谢!
没有人说她的字不好看,也没有人要来教她写字……这样的感觉很好。
“檀越,是不是少了一本《永乐北藏》?我方才翻来翻去,只记得漏了什么,在晒经架上也没有找到。”一个十岁模样的小僧人走了过来,太阳晒红了他的脸,着急地问她。
赵明宜打开册子,细细地找了一下,发现方才没有录过这一本。“这可怎么办……若是丢了,师父要责罚我的。“僧人年纪看起来也很小,急得眼眶都红了。
她连声安慰他:“你别急啊,我帮你去找一找。“梨月也吓一跳,连忙拿了荷包里的糖给他吃。
赵明宜寻着扶栏上了阁楼。
藏经阁有两层,一层的经书都已经搬出来了,阁楼里的也陆陆续续在往外送。上了二层,抬头只见高高的佛像与神龛,四面梁枋上挂了经幡与帐幔,上面绘了火焰与祥云,还绣有小字经文。
她寻着册子登记的经架而去。听见有人在说话……“南藏与北藏在经、律部分是一样的,只是在论藏部分有一些差异,慧觉师父很喜欢这两部经书,您若有兴趣下次可以拜访方丈。"寺僧正说着话,却见这位大人的目光看向了他身后。
转过头去,只见经架旁,一位穿着杏色小袄,绫棉裙子的姑娘正看着他们。窗外吹来一阵风,梁枋上经幡微动。
王嗣年只看见那双盛满秋水一般的明眸。
他没有说话,难得地顿了一下,寺僧也站在一旁,以为他们认识。赵明宜:“我,我来找这个…”她有些尴尬,只指了指王嗣年手上那本书。经书是线装的,棉纸黄色封皮,上面写着北藏经'。说罢又将手里的册子递给僧人,说阁楼下有人在找这本书,以为丢了。“肯定是圆净师弟了,他年纪小,刚来寺庙还不熟识,不知道我拿走了这本书。"寺僧挠了挠头,接过她手里的册子。应该是知晓那位师弟的性子,怕他哭得整个寺庙都知道,便急匆匆地下了阁楼去找人。她又看着王嗣年。
“您上回与我说要用宣纸补我的伞,我找了很好的生宣……知客师父融完纸后,与我说糊不了,会把好的伞面弄坏的。我的已经弄坏了。“她隔着经书架远远地与他说了这句话。
“所以如果你以后也要补伞,还是不要用宣纸了。“她提醒道。只是说完后知后觉,这人气质衣着都不像是买不起一把伞的样子……谁人会像她一样去补一把破掉的纸伞。
她要下楼去。却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很轻的笑,雅致又柔和。她又回头。王嗣年却先她一步下了阁楼。
走在她前面,笑着与她说:“你的伞还在寺里吧……如果在的话,你可以找来给我,我给你补。"王嗣年指了指藏经阁旁的抄经堂:“你在这里等我吧。”赵明宜想说不要了。她都不认识他,怎么好麻烦人家帮自己做这个。实在不行还可以托舅舅再找人制一把。
王嗣年却已经往抄经堂去了。
她左右不定,挣扎了一会儿,只能让梨月回去拿。她在门外远远地等着,并没有进去。
“你回府将我案上的那盒磁青宣纸拿过来。"他低声吩咐侍从,而后请抄经堂的寺僧为他清出一张桌案,备一些清水,还有刷子,剪刀等物。侍从听完后愣了一下:“若要回府,那可得用快马。“而且那盒子磁青纸是宫廷赐下的,听大人的意思是要拿来给这姑娘补一把伞……王嗣年没有抬头:“你要用脚走回去也无妨。”侍从跑得飞快!
梨月将伞拿过来时,他的侍从也到了,应该是走得急,额头沁出了汗。她站在门外看他动作,却是太远了,不太看得清,只见到他低身伏在案上,青花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