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了。孙家倒是有人在,但没人往后院来。
关月荷巴不得他们家的人不来。
最后来的是住在倒座房的白家。这家情况和三号院的丁家情况十分相似。
白大妈也是一个女人拉扯几个孩子长大,但不同的是,白大妈是离婚后带着几个孩子过,孩子也都跟她姓白。
白大妈在汽车厂后勤处上班,俩女儿俩儿子,大女儿和大儿子都结了婚。大儿子白红军也是汽车厂工人,和爱人吴兰香目前只生了一个金花一个女儿。二儿子白跃进和小女儿白向红分别是十六、十五岁。
白跃进和白向红都没通过汽车厂今年的招工考试,白大妈没少往关家跑打听服装厂招工消息。谁知服装厂也不对外招工......
门房住的两口子,陆昌和卢艳,三十多岁了,还没个一儿半女,还是汽车厂的双职工,嘴巴就没被亏待过。
按理说,他们双职工应该能分个更宽敞的房子,但他们挺满足,说反正没孩子,住他们俩人也够住,就没申请换更大的房子。
总的来说,后罩房的两家照普通邻居处着就行,后院的两家可以多来往,前院的五家,除了孙家,其他四家应该都能处。
后院的说笑声没断过,孙大爷孙大妈耳朵贴着窗户。
“咱要不也去看看?”孙大妈不想去,但院里其他家都去了。出门了的周家不算。
“哼!不去!”孙大爷背着手,在屋里骂骂咧咧,“黄毛丫头一个,也敢占一间大屋,打雷第一个劈左耳房!”
一说起左耳房,他们就觉得心痛。
两间半的房子,他们要是换成了,还用得着祖孙三代五口人挤一间屋?
骂完关月荷,又骂搬走了的老邻居马大爷,骂着骂着,又骂起了街道办马主任一家。气不过,甚至还起了要去贴大字报的念头。
但他的念头才起,就被孙大山不赞成的眼神给压了下去。家是儿子在当,他们吃饭还得靠当工人的儿子,他个当老子的还得听儿子安排。
孙大山让他们安份点,披上外套,就往后院走。
大家都去了,他怎么也得露个面。
但没想到,除了关家人在,三号院每家都有人在,好几个人盯着他,像在防他做坏事。孙大山脸上笑呵呵,心里已经恼得把这些人都骂了一遍。
关家人多势众,孙大山知道自己不受待见,打个招呼就匆匆溜了。
三号院各家的人是跟着许成才和林思甜过来的。
他们知道关月荷今天抽签拿房,就猜着关家要开始收拾二号院的左耳房了,只是没想到动作那么快。
别看平时大家摩擦不断、小矛盾也不少,但在大事面前,各家都不用人来请,就自发地从家里拿抹布、扫把过来帮忙。
甚至连水泥和刷墙的大白粉都用不着关沧海操心,刘阿秀说家里亲戚能换到,当下就让谢振华带关建国找亲戚去了。
周红旗笑道:“咱们院里青壮年多,今天就能把墙给刷出来。月荷你看好日子搬进来就行。”
前些日子还互相扯头花的谢大妈和丁大妈脑袋凑一起聊天,好得跟老姐妹似的。
人多力量大,不到一小时,屋里的卫生就搞好了。关建国爬屋顶检查了一遍,把缺的瓦片给补上,坏的瓦片也顺手换了。
中午各回各家吃饭,下午又各家来一个男同志帮忙,坑洼的地方填上水泥,灰黄灰黄的墙面刷成白墙,外头的半间用一半砖一半木板给隔成两半,还弄了两块木板做门。
砖和木板是找胡同里的邻居们换的,一家凑一点,正好够用。
一直忙到晚上六点多才完工。但这两间半房子已经很成样了。
江桂英和林玉凤回家准备晚饭,关沧海和关建国把来帮忙的邻居送回到三号院,并一再强调:“等家里收拾好了,再请大家过来吃饭。”
这意思,就是要在二号院摆几桌请老邻居们了。想着能蹭顿好的,大家纷纷说:“到时一定来!”
关月荷拿本子出来记要订的家具和要添补的家当,记了满满两页纸。
她的几个朋友都明确说了要给她送什么,于是就把其中几项给划掉。
看着收拾干净、随时能搬进来住的屋子,关月荷整颗心都是满的,好似她在这苍茫天地间终于找到了可以深深扎根的安身之处。
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日子正冲她飞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