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当一句落下,并没有人接话。
孙权是孙坚次子,孙策之弟,但对于吴郡人来说,这已经是孙家第三代了。
相比于孙坚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孙策的勇猛无畏,锐气凌云;这第三代的孙权,尚且年幼,既无文韬,也无武略,能力威望相比于父兄,差的太远。
孙权之所以能上位,一个是洛阳的扶持,二来是孙坚、孙策的遗泽。
而今,孙坚、孙策辛苦打下的基业,孙家根基之地——吴郡,被朝廷两面合围,南方袁绍虎视眈眈,该作何抉择?
谋士、武将默默互看,而后还是转向孙权。
众人明显是有话要说,但看着孙权沉吟不绝的表情,没人率先开口。
孙权听完程普的话后,就陷入了沉思,脸上有着丝丝凝色、迟疑、忧惧等表情,来回变幻,映射着复杂的内心。
好半晌,孙权感觉着安静,忽的清醒过来,抬头看了一眼,道:“诸位,可有话说?”
一众人清晰的听出了孙权话音里的犹豫与不安,相互对视,还是没人开口。
吴郡现在是处于夹缝中,弱小可怜又无助。
情势很清晰,生存之路也摆在所有人心底——拒绝大司马府的命令,与朝廷决裂。
乖乖听命,束手就擒,配合朝廷‘吞并’吴郡,做那忠臣孝子。
亦或者,与袁绍结盟,共抗朝廷,等待时机。
拒绝大司马府,那就是谋反,天兵瞬至。
与袁绍结盟,那是与虎谋皮,现在已经不是孙策在世时的局势,真的与袁绍结盟,后果——天兵瞬至。
至于归顺朝廷,那就是丢掉孙坚、孙策拼命打下的基业,对不起祖宗的事,谁敢轻易开口?
孙权心中更沉,脑海回想起了更多的事情。
比如,那位二公子带他见过的场景,比如朝廷暗藏的雄兵,比如,他与长公主的婚约。
即便要投降,也不能是他这个主子先开口。
更何况,孙权还是希望撑一撑,他兄长临走前告诉他,天下纷乱,或大事时,静观其变,莫要出头。
现在,不是他想出头,而是朝廷兵锋所向,直指吴郡,孙权想要潜藏蓄力也不合时宜。
程普看出了孙权的为难,在一片安静中,忽的哈哈大笑,道:“孙侯,诸位,莫不是想差了什么?大司马府的命令,自是要遵从,但孙侯新履吴郡,尚且年少,怎能带兵随征?袁绍雄踞扬、交二州,拥兵十万,吴郡须大军防守,不可大意。综上所述,孙侯上书朝廷,陈述厉害,想来朝廷会体谅的。”
孙权双眼一睁,喜色道:“程先生所言当真?”
黄盖,韩当,顾雍等人都看着他,神情各异。
程普自信笑道:“自然,朝廷总不能让孙侯将吴郡拱手让给袁绍。”
孙权瞬间放心,道:“我这便写信,同时向朝廷诸公多做辩说。”
程普道:“那自是再好不过。”
“报!”
程普话音刚落,一个士兵跑进来,单膝跪地道:“启禀孙侯,水师都督周瑜求见。”
“快请!”孙权大喜,差点站起来。
在孙策的临终遗言中,特别提到了周瑜,对之大加赞赏,认为周瑜是成大事的希望,要求孙权将来务必将周瑜招揽至帐下。
程普,黄盖等人与周瑜并不熟,相互对视一眼,并不多言。
不管是孙坚,还是孙策活着、创业时,周瑜都不在,周瑜在他们眼里,是一直活在孙策嘴头上的人,不熟,也不亲近,甚至于心生提防。
毕竟,周瑜之父是洛阳府尹,他给外界的表现,一直是对朝廷忠心耿耿,清名卓著。
而周瑜多年在水师,与江东隔绝,别说韩当,黄盖,程普了,便是孙权,其实与周瑜同样不熟,只是曾经见过几次。
不多时,一身白色甲胄,略带疲惫,依旧难掩英姿的周瑜出现在孙权的帐内。
周瑜神色不动,一眼扫过在场众人,抬手与孙权见礼道:“下官周瑜见过孙侯。”
“公瑾请起。”
孙权冲过来,拉住了要行礼的周瑜,甚至拉到走向上座,满脸热情笑容,道:“兄长在时,对恭谨赞誉有加,临终命我待恭谨如兄长。仲谋日思夜盼,终于将公瑾……”
“孙侯,”
周瑜猝不及防,被孙权拉走了几步,但很快止住身形,与孙权不冷不热的道:“下官当敬佩末座。”
孙权看着周瑜冷淡,疏离的表情,毫无异色,依旧热情无比的道:“公瑾远来,是仲谋疏忽了。程先生,摆宴!诸位且去准备。正值袁绍退兵,公瑾到来,双喜临门,今日不醉不休!”
程普,黄盖,顾雍等人哪里看不出来,纷纷抬手,一边退出一边观察着周瑜。
周瑜也知道孙权的意思,站立不动,只是感觉着手腕被孙权抓的有些疼。
等众人一走,孙权拉着周瑜,坐到边上,恭恭敬敬的抬着手,道:“公瑾,刚才所言,句句属实,现在吴郡遭遇大危,还请公瑾救我吴郡!”
周瑜看着孙权与孙策三分相似的脸角,再听着他的话,默默无声。
他与孙策自小相识,意气相投,曾经许诺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