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白洗清冤屈后,朱元璋对他的信任更胜从前。而经历此番风波的李小白,决心要借势整顿朝纲,清除那些结党营私、祸国殃民的奸佞之臣。
一日朝会,李小白向朱元璋进言:“陛下,此次风波让臣深知,朝中仍有不少奸恶之徒,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诬陷忠良,扰乱朝纲。若不加以整治,朝廷难安,百姓受苦。”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支持,说道:“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李小白拱手道:“陛下,咱应重新审视官员考核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对于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者,严惩不贷。同时,广纳贤才,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
朱元璋表示赞同:“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咱要看到一个清正廉明的朝堂。”
李小白领旨后,立刻着手改革。他首先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不仅考察政绩,还深入调查官员的品德和操守。他组织了一支精干的监察队伍,这些人员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有着刚正不阿的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一举措引起了朝中一些官员的恐慌,他们纷纷试图贿赂李小白,希望能逃过考核。一天夜里,一位官员悄悄来到李小白的府邸,他手中提着沉甸甸的礼盒,满脸堆笑地说道:“李大人,这点小小心意,还望您笑纳。只求在考核之时,您能高抬贵手。”李小白面色一沉,厉声道:“你这是在侮辱本官,速速拿走,否则定不轻饶。”那官员见状,灰溜溜地离开了。
还有一些官员试图通过关系向李小白施压,他们找到李小白的故友,希望能从中说情。但李小白不为所动,将那些行贿的官员一一记录在册,并暗中加大了对他们的调查力度。
在选拔新官员时,李小白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才实学,出身贫寒的学子也能得到重用。这让许多有志之士看到了希望,纷纷投身仕途。一位来自偏远乡村的年轻学子,凭借着对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得到了李小白的赏识。他在殿试中表现出色,被李小白推荐给了朱元璋,最终得以入朝为官。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权贵暗中勾结,试图破坏李小白的计划。他们散布谣言,说李小白借机排除异己,独揽大权。有人在街头巷尾议论:“这李小白如此大张旗鼓地改革,说不定是为了自己的野心。”还有人说:“他提拔的那些新人,说不定都是他的亲信。”
林婉儿得知这些谣言后,担忧地对李小白说:“夫君,如今你树敌众多,可要小心行事。”李小白轻轻握住妻子的手,安慰道:“夫人放心,咱行得正坐得端,不怕那些小人作祟。为了朝廷的清明,为了百姓的安宁,就算赴汤蹈火,咱也在所不惜。”
李小白深知,谣言止于智者,他更加专注于改革的推进。与此同时,他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藏极深的贪污大案。这些案件涉及的官员众多,甚至包括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他们利用职权,在水利工程、税收等方面大肆贪污,导致国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李小白经过深入调查,收集了确凿的证据。在一个深夜,他在书房中仔细翻阅着一叠叠厚厚的卷宗,眉头紧锁,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将这些罪犯绳之以法。他的案头摆满了各种账目和文书,每一页都记录着那些官员的罪行。
终于,他决定将证据呈交给朱元璋。在朝堂之上,李小白郑重地将证据递上,朱元璋一页页翻看,脸色越来越阴沉,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花。他猛地将手中的卷宗摔在地上,大声喝道:“这些胆大包天的家伙,竟敢如此鱼肉百姓,贪污国财!”
朱元璋大怒,下令严惩不贷。一时间,朝堂上下人心惶惶,那些曾经作威作福的官员们纷纷收敛。有的官员试图逃跑,却被早已布下的天罗地网捕获;有的则在家中瑟瑟发抖,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朝廷的风气逐渐好转。官员们勤勉政事,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清晨,朝堂上的讨论声更加热烈,大臣们纷纷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地方上,官员们也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改善,对朝廷的怨言也少了许多。
李小白的功绩得到了百姓的称赞,人们对朝廷重新充满了希望。在京城的街头,百姓们传颂着李小白的名字,称赞他是“青天大人”。
但李小白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想保持朝堂的长久清明,还需要不断努力。他开始着手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官员的行为。同时,加强对官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治理能力。
他在京城设立了官学,邀请知名的学者和官员为在职官员授课。课程内容包括儒家经典、治国方略以及廉政教育。许多官员在学习后,深受启发,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倾听百姓的声音,李小白还建立了民意反馈机制。在京城和各地设立了举报箱,百姓可以匿名举报官员的不法行为。同时,定期派遣官员下基层,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
在一次下基层的走访中,李小白亲自来到一个贫困的村庄。他看到百姓们生活艰苦,房屋简陋,心中十分难过。他当场决定为村庄拨款修建水利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