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朝堂局势渐趋稳定,然而,新的危机却在暗中悄然滋生。
边疆战事突起,北方游牧民族屡屡犯境。烽火连天,战报如雪片般飞至京城。朱元璋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李小白也位列其中。
“诸位爱卿,如今边疆战事吃紧,敌军来势汹汹,朕欲选派良将出征,不知何人可担此重任?”朱元璋神色凝重,目光扫过群臣。
朝堂上一片寂静,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发言。李小白挺身而出,说道:“陛下,臣举荐徐将军。此人久经沙场,战功赫赫,且对敌军的战术颇有研究,定能抵御外敌。”
但有大臣反驳道:“徐将军年事已高,恐难以胜任如此艰巨的任务。”一时间,朝堂上争论不休。
朱元璋沉思片刻,说道:“李小白,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小白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徐将军虽年事已高,但经验丰富,若能配以年轻有为的副将,必能发挥其优势。同时,还需迅速筹备粮草、军备,以保障前线之需。”
朱元璋点头道:“嗯,就依你所言。速去安排相关事宜。”
李小白领旨后,立刻着手准备。然而,在筹备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困难。负责粮草运输的官员贪污腐败,导致粮草供应延误;制造军备的工匠偷工减料,使得武器质量低劣。
李小白得知后,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彻查。他亲自审讯那些涉案官员,毫不留情地将他们绳之以法。
“你们这些贪赃枉法之徒,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思报国,反而中饱私囊,罪不可赦!”李小白的声音响彻公堂。
在李小白的严厉整治下,筹备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但此时,前线又传来噩耗,徐将军在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军队士气低落。
消息传来,京城震动。朱元璋心急如焚,再次召集大臣商议。
“如今徐将军受伤,战事不利,诸位有何良策?”朱元璋问道。
大臣们纷纷献策,有的主张求和,有的建议增派援兵。李小白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陛下,臣愿亲赴前线,鼓舞士气,重新部署战略。”李小白目光坚定。
朱元璋犹豫了一下,说道:“此去前线,危险重重,你可要想清楚。”
李小白毅然道:“陛下,国家有难,臣当义不容辞。”
李小白带着一队亲信,日夜兼程赶往边疆。一路上,他看到了战火摧残后的村庄,百姓流离失所,心中悲愤交加。
“可恶的敌军,我定要让你们付出代价!”李小白暗暗发誓。
到达前线后,李小白发现局势比他想象的还要严峻。士兵们疲惫不堪,对战争的前景充满了迷茫。
李小白召集将领们开会,他慷慨激昂地说道:“将士们,我们身后是家园,是亲人。我们不能退缩,不能让敌军践踏我们的土地。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定能战胜敌人!”
在李小白的鼓舞下,士兵们的士气逐渐恢复。他仔细研究敌军的战术,重新调整了防御布局。
然而,敌军趁着夜色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喊杀声震天,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李小白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放箭!”“投石!”他的声音在战火中格外响亮。
士兵们奋勇抵抗,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一夜的激战,终于击退了敌军。
但李小白深知,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残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小白一边加强城防,一边派出探子收集敌军情报。他发现敌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矛盾和分歧。
于是,他决定派使者前往敌军阵营,试图离间他们。
使者带着李小白的计策出发了。经过一番努力,敌军内部果然出现了混乱。
李小白趁机发动反攻,一举击溃了敌军。捷报传至京城,朱元璋大喜。
“李小白不愧是朕的忠臣良将,为国立下大功。”朱元璋说道。
然而,李小白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边疆的稳定需要长期的努力。他开始在边疆推行屯垦政策,鼓励士兵和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同时,他加强了与周边部落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共同抵御外敌。
经过几年的努力,边疆地区逐渐恢复了繁荣,成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但就在这时,朝廷内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大臣嫉妒李小白的功绩,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进谗言。
“陛下,李小白在边疆拥兵自重,恐有不臣之心。”
朱元璋虽然信任李小白,但这些谗言听得多了,心中也难免产生了一丝疑虑。
李小白得知后,决定回京述职,以消除朱元璋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