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直上金殿
当日晚饭后,,朱翊锦单独将曾芸芸和肖平叫在一起,掏出了今天来自京中的书信。
“这是元辅特意差人送来的。“朱翊锦拆开了盛放书信的锦盒,肖平看到信封上分别写着"曾税使亲启"的字样。
信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很张居正来说,很重要。朱翊锦猜不出张居正的心思,但能够感受到,张居正对曾芸芸的意见十分看重。
对于张居正的来信,曾芸芸并不惊讶。古人智商、才能再高,可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还是比不了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后人的判断,都来自于历史和实践的指引。
对于明朝的积弊,其实曾芸芸能够指出的有很多很多。但是,明朝的问题,很多都出在士大夫阶级身上,而张居正就是士大夫的一员。让他自己向自己挥刀,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很多问题,曾芸芸只能避而不谈。所以,曾芸芸在回信之中之提及了一件事,反问张居正如何看待。曾芸芸提及的这件事是隆庆四年,也就是四年前朝廷的一次任命。这次任命的人物,乃是张居正的同年,如今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任两广总督的殷正茂。作为张居正的同榜,殷正茂最初被授行人。在担任兵科给事中这个重要职务后,殷正茂被升迁为江西按察使。隆庆四年,两广叛乱,李迁提督两广军务,却连吃败仗。这时候,内阁首辅高拱决定将殷正茂升任广西巡抚,负责平叛事宜。文官出身的殷正茂虽然极具军事才能,但他是个大贪官。因此,朝廷对殷正茂的任命风声风刚刚传出,满朝文武就一致反对。不过高拱不为所动。高拱如此坚持,是因为他他了一道算术题。高拱认为,拨一百万两银子的军饷给殷正茂,他至少贪污一半,如果派一个清廉的人去,或许一两也不贪。但殷正茂有才能,足以平定叛乱,而派过去其他人,纵然不贪污,但大概率办不成事,朝廷反而会多耗费军饷。这档下去,朝廷可能要多花几百万两银子。
事实上,殷正茂代替李迁之后,分兵七路,连续破叛军巢穴数十处。叛军将领一人战死,一人被捕。殷正茂因功升任兵部右侍郎。如今到了万历朝,高拱虽然下台,但是很多人依然对高拱的这次人事任命津津乐道。朝廷之中逐渐有了一种观点,就是只要有本领,贪一些银子无所谓。然后,曾芸芸知道,历史上的万历朝为大明朝埋下了严重的祸根,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士兵的军饷被大量克扣。当军队之中充斥了许许多多的“殷正茂",士兵不得不频频靠哗变来讨要薪饷,甚至会直接投降清军。明末清初,清军的绿营兵,多数都是由投降的明朝士兵组成。成为清军之后,他们没有了薪饷之忧,成为打败明军的主力之一。所以,后金崛起后仅仅用了数十年,就覆灭了明朝江山。
如今在万历朝,殷正茂正得张居正信任。曾芸芸就想问问张居正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如果张居正的观点和高拱一样,那么她不会再随意向朝廷提出什么建议,因为没用,她只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为自己留下退路。临别时,朱翊锦对曾芸芸道:“你这一两日就要做好去京城的准备了。我们尽快出发。”
半个月后,京城。
这一天上午,无论是万历皇帝的御桌前,还是内阁成员和其他六部尚书、的书桌上,都出现了一份调研报告。
这是朱翊锦派人送来的。
一开始,除张居正外的其他内阁大员都不以为然,甚至一些人认为是洛王胡闹。不够洛王颇受圣眷,且是个不争权夺利的性格,还是朝廷的财神爷,所以哪怕是那些御史言官,也不愿轻易得罪他。有些人是特意观看,有些人是闲来无事翻翻,有些人是被他人提醒。但不管如何,大家最终还是注意到了这份调研报告。“有遂川名为曾小山者,父母早殁,家贫无以为生,继而负贩推车经营。有广丰名为周维新者,三岁失估,母又他适,显贫无依,遂寄食于姊婿家,成年后,独自外出经商,今薄有费财。
另有因家贫自觉弃农经商养家活口者。如安福张万春,父母俱盲,家无蓄储,遂负煤炭鬻市,资为养度。
另有龙泉郑成斌,父早殁,以家无恒产,母命贩席湘楚。永宁则有王子豪,因家贫,其父母于其十岁即驱之出,虽老不休。”万历皇帝坐在御座上,看了这些贫家子弟,从小就参加各类劳动,稍长即能独谋生计,不禁感慨良多。
礼部尚书万士和素与张居正不睦,听闻张居正对这类报告颇为认可,便不以为然。可是公务之余,他无意翻阅,看到报告中言及弃儒经商者竞然占了江西本地商人的两成,不由怒极反笑,斥曰:“荒谬。”于是,不由自主想看看炮制报告之人如何胡编乱造:“弃学经商者,有以下情形:
一是家贫无力读书,改而从商。与弃农经商者相同,他们有的是自己主动弃学经商,去养家糊口,有的则是因家人劝说,不得已而为之。第二日,万历皇帝朱翊钧叫来了几个阁臣和上书,问他们对于曾芸芸提交调研报告的看法。众人眼观鼻,鼻观心,都不言语。因为谁也不知道皇帝到底作何感想。
“张先生,还是你来说吧。“朱翊钧颇有些无奈。这些大臣,明面上对他尊重,实际上还是把他当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