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如常
看见萧姜好好的站在这,说明郡守府没有大乱子,她本该安心的。可心底仍油然升起一股难言的惶惶和预感。郑明珠快步来到萧姜面前,询问道:“酒宴还没结束吗?为何这么晚还不回官署。”
萧姜盯着她看,也不答,不动声色地拉低袖口,掩住漏净的血迹。郑明珠等不及了,越过这人闯入郡守府内。她来到内堂,慢下脚步,认清站在堂内的几人俱是随行仪仗的官吏。
席案上的酒水纹丝未动,秦中郎面色惨白如纸,目光呆滞空洞。一切都不对劲。
郑明珠扫过众人,终于瞧见唯一一个看起来正常的人。她抿了抿干燥的唇,来到孟元卿面前,语气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急切:“孟大人,晋王殿下现在何处?”
孟元卿欲言又止。
“晋王殿下遇刺……郑姑娘节哀。”
郑明珠浑身僵住,喃喃追问:“遇刺…他受伤了?”孟元卿沉默着垂下头。
浓烈的血气自林花阁内传来,推门的手悬在门门前,迟迟没有动作。郑明珠面无表情,像是被钉在原地。
守在门前的侍卫推开门,院中情形毫无遮挡地出现在她眼前。她缓慢拔动绵软的腿脚,小步挪到庭院中央,踉跄着跌在半干涸的血泊中。四周没灯火,漆黑暗沉。她没有第一时间去看横在地上的人,而是抬起自己的手掌。
黑褐色的血粘连在指节间,看不出本来的样子。她轻颤着将血抹在衣袖上,可身上也浸了血迹,怎么也拭不干净。
良久,她颓然放下手臂,转而看向地上的男子。萧玉殊脸色凄白,双目紧闭,眉宇间依旧平静宁和,像是陷入了沉睡。郑明珠轻轻按住他前襟的血洞,干涸后的血迹冷凉不已,将她掌心心的最后一丝温度也夺走。
萧玉殊死了。
几个时辰前,还笑着说,要她等他回来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他答应过要早些回来,喝她做的莲藕粉丸汤。明明也答应过她,要在长安这个龙潭虎穴相互扶持,共守一生。
现在却自己离开了。
都是骗她的。
郑明珠扯起嘴角,挤出两声叹息。她撑着地砖爬起来,踉踉跄跄站稳,喉间忽而发出几声低抑短促的笑声。
她弯起眉眼,视线仍紧紧盯着地上的人。
没关系。
就算没有萧玉殊,她也能当上皇后。
就算没有萧玉殊她一样能得到她想要的一切。没关系。
反正从头到尾,她对萧玉殊就只有利用而已。换个人利用也一样。
从前哪次不是如此,就算什么都没有,她也可以从头再来。不打紧的。
郑明珠的笑声干涩低厉,一声声在庭院四壁回荡。她后退两步,转身走出墨褐色的血泊。随即抽出腰间的短匕,攥紧剑柄走出林花阁。
孟元卿一直守在林花阁外。
她睨向门前的人,问道:……既说有刺客,那刺客可抓到了?”孟元卿摇头:
“在长安时,便有乌孙蛮子三番五次行刺,这回怕也不例外。”“侍卫不去城内搜刺客,却把郡守府围得滴水不漏?”郑明珠目光枯寂,扯起唇角反问。
半响,孟元卿说道:
“若晋王殿下遇刺的消息传出去,储位空悬,陛下又重病垂危。会引起大乱。”
就算孟元卿不说,郑明珠也能猜出接下来的安排。若没有萧玉殊,最适合做储君位置的,只剩下萧姜和赵采女的幼子。萧玉殊的死,想必与郑氏脱不了干系。
随行仪仗的将领,秦中郎和荆中尉,二人虽都是郑氏派来的人。但他们没能护晋王周全,回去少不了责问,不可能轻轻揭过去。这二人都是郑氏的弃子。
知道太多秘密的人,下场如何,他们不会不知。若立赵采女的幼子,朝政依然牢牢握在郑氏手里,他们没有半分生路。反倒引起藩王争储的乱子。
若是选择护送萧姜回长安,或能博得生路。让她疑惑的是,若当真是郑氏动手,郑氏不会想不到这个结果。皇后厌萧姜入骨,怎么可能立他为新君?
回程长安的第五日,晋王遇刺的消息被瞒得滴水不漏,天下太平。的确是皇后和郑氏的人杀了萧玉殊。
若是乌孙蛮子刺杀晋王,第二日便会散布消息出去,借魏国大乱抢掠边境。可现在风平浪静的。
是郑氏所为。
郑氏起了换储君的心思,才安排萧玉殊护送仪仗。向北走,天又渐冷,冰雪重新封住大地。在秣陵发生的事,像一柄随时落下的利剑,悬在每个人头顶。
仪仗队伍格外缄默。
直到进了渭南郡,接近家乡长安,众人才添了点活气。“不是说大姑娘与晋王素有情分,出了这等事,倒不见大姑娘伤怀,能吃能喝的。”
“你懂什么,没了晋王,自然有别的王。“马车前,两个宫娥低声嘀咕着。两宫娥见掌事回来,连忙禁声。
“皇后娘娘提拔你们,来伺候姑娘,倒在这里嚼舌根。若不愿做,回宫后便去掖庭里,痛快说一场。”
掌事宫女云河低声训斥道,话罢瞪了二人一眼,便上了车马。“姑娘,羹备好了,趁热用一些吧。”
半响,郑明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