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敌众我寡?刘封虎威震南阳6k
丹水城外。
五座营寨,依险而设。
居高临下,隔水为营。
第一营由校尉寇安国、都尉芈突通、北史那,率千人守卫。
第二营由校尉李辅、邓贤,率千人守卫。
第三营由校尉刘庆之、刘长恭,率千人守卫。
第四营由校尉刘文泰、刘显达,率千人守卫。
第五营由将军王平、校尉刘道济,率千人守卫。
丹水城内,由刘封亲率校尉田七、白寿、梅敷,都尉田忠、韩重、舒何力、屈仙芝等将校,率三千人守卫。
第一营外。
张郃、郭淮、杨秋引万人抵达。
探得前方有汉军依山险立寨,张郃不由心惊:“汉军的反应竟如此快,连丹水城都夺了?”
自关中而来。
张郃倍道而行,就是为了能早日抵达南乡城跟夏侯尚和徐晃合兵。
不曾想大军还未抵达南乡城,南乡城上游的丹水城就已经先丢了。
征羌护军郭淮仔细询问了探子后,面色也变得凝重:“丹水城的守将极为谨慎,居高临下,探子难以深入,目前已知前方山头有两座营寨为掎角之势,彼此距离不到五里。
山头旌旗极少,应是怕我方探子探清虚实,故意为之。据图所示,此地到丹水城,沿水山头甚多,也可能不止两座营寨。”
听得郭淮的分析,冠军将军杨秋颇为不屑:“刘封在新城的军力不过万余,如今又分兵来丹水城,丹水守将所用之兵不会超过五千。
既要守城,又要分兵于山险立寨,每寨守兵定然不多;不敢多立旌旗,不过是心虚罢了,我料这两个山头的驻兵不会超过千人。
可选精卒,并攻一营。彼若不救,我必克矣;彼若相救,伏兵击之。”
虽然杨秋说得在理,但郭淮心中的担忧并未消失:“我军远来粮少不宜久战;刘封不仅能在南乡城外压制夏侯将军和徐将军,还有余力分兵夺取丹水城,其麾下必定多有骁勇之士为爪牙。
若不能胜而令士气受挫,想再突进就更难了,我以为,不如立寨蓄势,等曹征西到了,再并力相攻,方可万无一失。”
杨秋大笑:“郭护军,你太胆怯了。我军数倍于敌,又岂会不胜?倘若等曹征西来了才出兵,还要我等先锋作甚?
左将军,某愿亲率两千精卒去破汉贼营寨,如不胜,请斩某头!”
郭淮没有继续跟杨秋争执,而是看向张郃。
杨秋只是副将,杨秋是否反对郭淮不在意;张郃才是先锋主将,张郃的决定才是最重要的。
张郃低头沉思。
如不拔寨,直接去打丹水城,后军辎重就会受到侵扰。
如去攻寨,又容易被拖成久战,对于远来粮少的张郃而言,这是极为不利的。
人的名,树的影。
刘封不是马谡这等没上过战场的。
正如郭淮所言:刘封不仅能在南乡城外压制夏侯将军和徐将军,还有余力分兵夺取丹水城,其麾下必多骁勇之士。
最重要的是:张郃来之前并不知道丹水城已经丢了,故而选择轻装倍道。目前随军所带的粮草也就十日度用,十日内不能破丹水城,张郃就只能退兵去等曹真的后军。
郭淮所言“远来粮少,不宜久战”,也是这个原因。
事实上,这也是刘封在丹水城外立五寨的原因。
一个字:拖。
张郃不攻寨,就到不了丹水城。
张郃若攻寨,就会被消磨士气,继而拖延张郃抵达丹水城的时间。
思考良久。
张郃有了决定,下令道:“我等为先锋,倘若遇寨而怯,征西将军或会以为我等不尽心。就依杨将军言,挑选精卒,并力攻寨;再暗伏一军,以作策应。”
杨秋大笑:“左将军英明!就由某来攻寨,郭护军去设伏,左将军留守大营,只要郭护军能挡住贼子援兵,某定可一战破贼!”
说完。
杨秋还挑衅似的看向郭淮。
意思不言而喻:胆怯之辈,别拖我后腿!
郭淮呼吸平稳,没有理会杨秋的挑衅,再次看向了张郃。
那一副“老子懒得理睬你个棒槌玩意儿”的神态,看得杨秋一阵火大。
郭淮出身门阀士族,曾祖父光禄大夫,祖父大司农,父亲雁门太守,郭淮自身又被举孝廉,妥妥的一个豪门子弟。
而杨秋,关中军阀之一,曾跟着马超韩遂起兵反曹操,兵败后投降曹操,虽然官爵都比郭淮高,但在郭淮眼中杨秋依旧只是个不入流的货色。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别看郭淮现在只是个征羌护军,史载上的成就是迁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封阳曲侯,死后追赠大将军,谥号为贞。
郭淮的上限是杨秋永远无法企及的。
京都的豪门子弟看不起关中的地头蛇也是很正常的。
张郃不欲两人相争,遂采纳了杨秋的请命:“既如此,就由杨将军引精卒攻寨,郭护军,你引一军前往汉贼两寨之间埋伏,断其联系,我也会从旁策应。”
比起徐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