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驱直入、张辽的八百破阵、乐进的陷阵先登,张郃的用兵风格偏向于用谋和驱将。
除非不得已,张郃是不会亲自上阵的。
张郃能熬死汉末三国一堆名将,靠的就是一个字:稳。
若非被司马懿强行要求去追诸葛亮,以张郃的稳字心态,再活个十余年跟程昱一样寿八十都不成问题。
杨秋要抢着去攻寨,张郃自然是乐得如此。
从内心上讲。
这次来南乡城,张郃是不情愿的。
魏军自关中到南乡,路途遥远。
远道而援,利在急战。
一旦汉军固守要塞,长久对峙,魏军就会因物资匮乏而无功而返。
毕竟。
大军南征和大军驰援,是有本质不同的。
大军南征,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物资。
大军驰援,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物资。
倘若南乡的是个如孟达一般的,张郃也能来个克日斩孟达。
然而南乡的是威名日盛的刘封,不仅在荆州力挽狂澜的将孙权及其麾下诸将揍得鼻青脸肿,还在南乡将夏侯尚和徐晃压得抬不起头。
夏侯尚且不提。
徐晃是谁?
长驱直入破四冢解了樊城之围,关羽都一度避其锋锐,曹操甚至都在一篇令中夸徐晃“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田穰苴。”
结果。
徐晃在南乡城硬是在刘封手上讨不到便宜!
虽然有徐晃年迈的原因在,但也不能因此而小觑刘封的本事。
跟这样的对手对阵,张郃是不愿亲身涉险的。
在安营扎寨后。
张郃又派人去后方给曹真送信。
信中具言了丹水城已被刘封攻陷,刘封在丹水城外又依山险立寨,急切难进。
若单轮军职,张郃是优于曹真的。
不过军中的地位是以职务含权量来界定的。
曹真虽然只是征西将军,但假黄钺,可节制张郃。
张郃也是个识趣的。
亦或者说,张郃巴不得被曹真节制。
赢了,混点小功劳,累积军功升迁。
输了,责任不在张郃,在曹真。
只要对曹真保持“谦逊”,事事给曹真禀报就不会被追责。
郭淮的分析张郃其实也是认同的。
就如徐晃破四冢前,也是等到殷署、朱盖十二营到了后有足够的把握才进兵的。
然而。
正如张郃那句“我等为先锋,倘若遇寨而怯,征西将军或会以为我等不尽心”一般,很多时候行军作战的决策不取决于这个决策对不对,而取决于主将认为这个决策对不对。
给曹真去信。
就是在告诉曹真:我这个先锋是尽心了的。然而丹水城丢得太早,我远来疲惫又缺粮,又很难取胜。
功劳先不提,责任先推掉。
背黑锅的事,张郃是不干的。
上回有个叫郭图的想让张郃背黑锅,张郃转头就投了曹操。
对张郃而言。
活得久的才能加官进爵。
活得不久的人早成黄土一抔了。
昔日投降曹操的袁氏悍将,现在还活着的除了张郃也没几个了,即便活着的也没人比张郃爬得更高。
相较于张郃的心态平稳,请命攻寨的冠军将军杨秋,斗志昂扬,亦有不忿。
郭淮那举手投足流露出来的豪门子弟优越感,令杨秋很不爽。
京都豪门跟边地武人相互间的鄙视链就如同刻在骨子里一般,董卓时期如此,杨秋时期也如此。
“待我破寨,看郭淮那厮还敢小觑我否!”
骂归骂。
杨秋也没真的骄矜大意。
昔日跟着马超韩遂起兵的关中军阀大部分都死了,杨秋不仅活着还能被曹操拜将封侯,更是在《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中排名第八位,也是有几分真本事的。
而此时。
丹水第一营的山头。
校尉寇安国早已静候多时。
作为刘封原宗寇氏中的杰出青年,寇安国虽然骁勇智计不如刘封,但也跟着刘封征战十年了。
十年的时间,只要不荒废度日,哪怕是只狗也能变专家狗了。
在众将请命刘封驻守丹水城后,寇安国就主动请命要在第一营驻兵。
第一营也是最危险的一营!
看着逐渐靠近山头的魏军,寇安国舔了舔被寒风吹得有些干裂的嘴唇,对山头的军士喊话壮士气。
“自古有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殿下平日里就厚待我等以及我等家眷,如今怕我等不敌魏狗,又只给了我等两日干粮,且允许我等随时都可以撤回第二营。
我等既受殿下大恩,又岂能不报?倘若见贼而怯,不发一箭就撤回第二营,我深以为耻!
如今,魏狗尚未完成合围,若有要撤回第二营的,可以站出来,我绝不阻拦!”跟着刘封的时间久了。
寇安国这喊话壮士气的水平也与日俱增。
刘封的军士本就悍勇,被寇安国的话一激,众军士的士气更盛。
“又不是没杀过魏狗,我又岂会畏惧魏狗?”
“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