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十六年后重整菜园
七一年,二月七号,礼拜天,梅思下午伏在小桌前,身上披了一件旧棉袍,下半身围一条毯子,膝盖耸得如同两个小小的山头,那脚下高高地垫了东西,是一只脚炉。
这脚炉是那一回白明珠与东妹姐来做客,送了来的,黄铜的,敦敦实实,如同坛子一般,虽是旧物,却擦得亮晶晶,盖子上菱形的气孔,提柄是竹节的,末端与脚炉的焊接处镌了蝴蝶图案,炉身上刻了凤穿牡丹。
白明珠那一日临走,拉着梅思的手:“天就要冷了,保重,不要想着省炭,脚炉虽然旧了,倒还结实。唉,当年桂林带出来的老物件,走共产党我都没舍得丢了它,不值什么钱,看见它想起了故乡。”
所以这一只脚炉,情谊可是很重的了,梅思也很是爱它,除了乡情,也着实有用。
石硖尾啊,冬天那是真冷,暖水袋的热度到了后半夜,便渐渐退去,偏自己又不是元气很旺盛的,便感到被子里冰凉一片,以至于去年冬天冷到腿抽筋,夏季里倒是没发作这个毛病,要说从前也是没有的,或许终究是有了点年纪,身体便不如当年。
夜间睡觉自然难捱,不过白昼却也不怎样容易过,除非是坐在床上,可以缩在被窝里,倘若是在地上,怀里可以抱着暖水袋,两条腿难免冷到僵硬,如坠冰窟,当年高明霖要到冰窟窿里面洗澡,虽然没有办成,那滋味想来也不过如此。
偏偏又不能一直窝在床上,读书倒是罢了,时常总要写字的,写文章给报馆,所以每年冬天,梅思都分外艰难,文思仿佛给冻住了一般,下笔都艰涩了,好像用凿子在冰面上刻字,虽然写出来的不是血泪文字,但实在冻得发抖。
如今可是好了,有了脚炉,当年在平乐,也有脚炉,圆孔盖子上雕的是鲤鱼荷花,如同白太太的这只一般精美,代表了相近的阶层,自己奔赴延安之后,再回去那脚炉便不知哪里去了,白太太这回送的脚炉,让梅思想起了少女时代的日子,腐朽而安逸。
现今在香港的石硖尾,自然不同那时,脚炉带着旧时的闲适,生活却早已不复那种优裕,经过多年挣扎,纵然已经有了些基础,却也不很敢放松,依然要努力抓紧,礼拜天可以多写一些稿件。
她从清早便开始写,中间简单吃了午饭,一直写到现在,抬头一看闹钟,已经是四点多。
梅思放下笔,抬起胳膊伸了个懒腰:“啊,肩膀酸!”
又转头看看窗外:“天开始暗了。”
虽然冬至已经过去,连立春都过了,每天白昼依然嫌短暂,要到夏季,才不会这样早便有一日将尽的感慨。
梅思起身上了厕所,开了灯之后重新坐回来,依然是用毛毯围住腿,两脚踏着脚炉,从桌面便拿起一本书,是从邹先生那里借来,龚楚先生的回忆录,刚出的新书,邹先生看过,便火急要东妹拿给自己。
东妹捎话说:“先生讲务必要看看。”
自己如今已经看了大半,只剩最后四五十页,此时当日的文债已经还完,梅思很想要消闲一下,便抓过这本书来看,脚炉里的炭虽然即将烧完,余热仍然将两只脚烤得暖烘烘,脚下这样暖,气血循环,人简直要出汗,在这样寒冷的天气,脚炉之上便形成一个如同初夏一般的小世界,十分宜于读书。
梅思把书翻过一页又一页,越看越是皱眉,直看到最后一页,盯着那几行字,面色发沉,眼神闪烁不定。
龚楚先生啊,自己也是知道的,粤省的名人,广东广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同气连枝,号称“两广”,不过梅思对于他,倒不仅是同乡之谊,龚楚这个人,在延安也很给人挂在嘴边,谭永光便痛骂:“妈个巴子龚楚,大叛徒,投了国民党,在北山害死我们那么多好同志,我兄弟就死在那里,该死的龚楚,比白崇禧还可恶!”
那时候自己与谭永光已经颇为熟悉,谈了几句龚楚,梅思便抿嘴笑着说:“首长,你为什么这么喜欢骂娘?”
谭永光想来是也有些意想不到,微微愣了一下,转而乐道:“不然骂什么呢?总不好骂祖宗三代的吧,我虽然没读过许多的书,这点规矩还懂得。”
而这位龚楚先生,在中共建立政权之后,做出了与杜月笙同样的选择,早早便来了香港,这些年梅思也听过他的名字,已经是一个颇为殷实的商人,空闲时还写书,十几年前就写过一本《我与红军》,如今又写了一本回忆录,前面那一本书,自己没有读过,但读了这篇回忆录,梅思一时间心潮起伏,除了想到延安□□,也是以为龚楚很无聊。
延安的那一场大运动,自己身在其中,着实惊恐,即使离开延安,仿佛安全了,然而每当忆起从前,依然心肝发颤,有时候甚至会做噩梦,惊醒之后好一阵还不能分清楚,方才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在延安的时候,也约略知道从前的□□,肃反,此时看龚楚的书,简直比□□有过无不及,分外恐怖,也难怪龚楚会离开了。
可是读到后面,又有些不以为然,“中国再不需要流血的革命”,本来也有他的道理,只是既然反对暴力手段,为什么又去与红军作战?难道这不是使用暴力吗?况且还那样卖力,到香港之后接连写书,评